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1307  201542
廣論:P210L2~P210L10
手抄(第十二冊):P109L1~P122LL1

1.當依善士聽大乘藏諦思惟等,勤修加行。非唯他勸非隨他轉,非為仿效其規式等。當由自力至誠發心樹立根本,以其菩薩一切諸行皆依此故。

2.邊見本身一定是離不開這個我。基於我們不正確的見解,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執著。

3.如果說沒有、不起心動念,就是在癡相當中。

4.佛戒制的目?能解煩惱、能出生死,這個才是戒的根本!

5.能生煩惱之因分六。(1)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2)所緣者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3)猥雜者,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4)言教者聽聞邪法,(5)串習者謂增長煩惱昔串習力,(6)作意者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於無常妄執常等非理作意。

6.前面所說的異熟因果,這個地方就是煩惱的隨眠。

7.隨眠生起的時候須有個所緣,所謂「順生煩惱的境界現前」。十二因緣當中說的,叫「觸、受」,下面就是跟著「愛」。觸的特質是什麼?三事和合生觸─根、境、識。煩惱生起來的時候一定在境界上面生起來的。

8.是不是現在在緣念善法?是不是拿精進來策勵自己?

9. 煩惱相:十使(五鈍使、五利使;十根本煩惱)
注:1.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煩惱」。       
    2.十使為:貪、瞋、癡、慢、疑、身、邊、邪、取、戒。「使」即驅役之義。 
    3、五鈍使:謂貪、瞋、癡、慢、疑也。「鈍」謂遲鈍,謂此五種妄惑,由推身見等五種利使而生,對利而言,故名為鈍。     4.五利使:謂身、邊、邪、取、戒也。「利」即快利,謂此五種妄惑,動念即生,造次恆有也。
    5.十使之意,分別為: 

一、貪,貪愛五欲;
二、瞋,瞋恚無忍;
三、痴,愚痴無明;
四、慢,驕慢自大;
五、疑,狐疑猜忌;
六、身見,執取五蘊根身;
七、邊見,執取常斷二見;
八、邪見,謗無因果,壞諸善事;
九、見取見,執持成見,非果計果;
十、戒禁取見,執持不正戒,非因計因。
10.懂得了煩惱以後,當境界現起時,你會發現內心上的狀態。看看這個內心的狀態是什麼,是煩惱相應的,還是出煩惱相應的?你覺得他不合理,他不合理是他的事情,你覺得他不合理的,那就是你的事情,那就是你的煩惱;如果你要修學佛法的話,就從這個地方要把它降伏它,所以叫「現在於內」,在裡邊要鬥這個煩惱。「不鬥煩惱是戒不能淨」,這個戒的真正的特質。

11.四犯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卷第四百六

第二分善現品第六之一 (2025.10.10) 一、摘錄  「復次,善現!譬如外事所有草、木、根、莖、枝、葉及花、果等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假施設謂為外事草、木、根等。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