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七十七 
<初分天帝品第二十二之一>104.10.18

1.
何者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云何菩薩摩訶薩應住般若波羅蜜多?云何菩薩摩訶薩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經文:
「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思惟色無常,思惟受、想、行、識無常;思惟色苦,思惟受、想、行、識苦;思惟色無我,思惟受、想、行、識無我;思惟色不淨,思惟受、想、行、識不淨;思惟色空,思惟受、想、行、識空;思惟色無相,思惟受、想、行、識無相;思惟色無願,思惟受、想、行、識無願;思惟色寂靜,思惟受、想、行、識寂靜;思惟色遠離,思惟受、想、行、識遠離;思惟色如病,思惟受、想、行、識如病;思惟色如癰,思惟受、想、行、識如癰;思惟色如箭,思惟受、想、行、識如箭;思惟色如瘡,思惟受、想、行、識如瘡;思惟色熱惱,思惟受、想、行、識熱惱;思惟色逼切,思惟受、想、行、識逼切;思惟色敗壞,思惟受、想、行、識敗壞;思惟色衰朽,思惟受、想、行、識衰朽;思惟色變動,思惟受、想、行、識變動;思惟色速滅,思惟受、想、行、識速滅;思惟色可畏,思惟受、想、行、識可畏;思惟色可厭,思惟受、想、行、識可厭;思惟色有災,思惟受、想、行、識有災;思惟色有橫,思惟受、想、行、識有橫;思惟色有疫,思惟受、想、行、識有疫;思惟色有癘,思惟受、想、行、識有癘;思惟色性不安隱,思惟受、想、行、識性不安隱;思惟色不可保信,思惟受、想、行、識不可保信;思惟色無生無滅,思惟受、想、行、識無生無滅;思惟色無染無淨,思惟受、想、行、識無染無淨;思惟色無作無為,思惟受、想、行、識無作無為。憍尸迦!是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
1307  201542
廣論:P210L2~P210L10
手抄(第十二冊):P109L1~P122LL1

1.當依善士聽大乘藏諦思惟等,勤修加行。非唯他勸非隨他轉,非為仿效其規式等。當由自力至誠發心樹立根本,以其菩薩一切諸行皆依此故。

2.邊見本身一定是離不開這個我。基於我們不正確的見解,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執著。

3.如果說沒有、不起心動念,就是在癡相當中。

4.佛戒制的目?能解煩惱、能出生死,這個才是戒的根本!

5.能生煩惱之因分六。(1)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2)所緣者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3)猥雜者,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4)言教者聽聞邪法,(5)串習者謂增長煩惱昔串習力,(6)作意者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於無常妄執常等非理作意。

6.前面所說的異熟因果,這個地方就是煩惱的隨眠。

7.隨眠生起的時候須有個所緣,所謂「順生煩惱的境界現前」。十二因緣當中說的,叫「觸、受」,下面就是跟著「愛」。觸的特質是什麼?三事和合生觸─根、境、識。煩惱生起來的時候一定在境界上面生起來的。

8.是不是現在在緣念善法?是不是拿精進來策勵自己?

9. 煩惱相:十使(五鈍使、五利使;十根本煩惱)
注:1.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煩惱」。       
    2.十使為:貪、瞋、癡、慢、疑、身、邊、邪、取、戒。「使」即驅役之義。 
    3、五鈍使:謂貪、瞋、癡、慢、疑也。「鈍」謂遲鈍,謂此五種妄惑,由推身見等五種利使而生,對利而言,故名為鈍。     4.五利使:謂身、邊、邪、取、戒也。「利」即快利,謂此五種妄惑,動念即生,造次恆有也。
    5.十使之意,分別為: 

一、貪,貪愛五欲;
二、瞋,瞋恚無忍;
三、痴,愚痴無明;
四、慢,驕慢自大;
五、疑,狐疑猜忌;
六、身見,執取五蘊根身;
七、邊見,執取常斷二見;
八、邪見,謗無因果,壞諸善事;
九、見取見,執持成見,非果計果;
十、戒禁取見,執持不正戒,非因計因。
10.懂得了煩惱以後,當境界現起時,你會發現內心上的狀態。看看這個內心的狀態是什麼,是煩惱相應的,還是出煩惱相應的?你覺得他不合理,他不合理是他的事情,你覺得他不合理的,那就是你的事情,那就是你的煩惱;如果你要修學佛法的話,就從這個地方要把它降伏它,所以叫「現在於內」,在裡邊要鬥這個煩惱。「不鬥煩惱是戒不能淨」,這個戒的真正的特質。

11.四犯因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1503  2015-40,新版手抄第五卷-9~第六卷-3

1. 事鈔續云『雖復凡聖通有此法。今所受者、就已成而言、名為聖法。』 資持釋云『彰名中、初二句躡前。今下正示。已成者初果已上所修三學名聖道故。今雖在凡亦名聖法、因中果號也。』
業疏云『問、人皆知受、所受是何。 答相傳解云、受名聖法。由此法故、奉敬守護、淨如明珠、能為聖道作基址故。』 濟緣釋云『受者雖多、而不自知所受之體。欲警學者、故發是問。 答中。云相傳者承古所解。舉果目因、以其能通聖道故、復令受者不自輕故。』


2.戒學就是心一對境的時候,你必須辨別的很清楚,我現在是依體起行,還是隨順著習氣?隨順著習氣這就是該斷之處,拿什麼來斷呢?依法去實踐,那即是該證之處,所以講分分斷證,這個分分是每一剎那、每一部分、每一件事情、對任何一個境,由於這樣一步一步去實踐,漸漸自然能夠分別我執、俱生我執。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1307  201541
廣論:P210L2~P210L10
手抄(第十二冊):P83LL2~P112L7

1.「如病」,那個病是什麼?三毒(貪、瞋、痴)
2.下士告訴我們:暇滿、無常、皈依。
3.中士道就講苦。一定要了解眼前我們貪著難捨的真正的內涵是苦。要由苦諦、苦推動我們去修行,然後由集諦找到!我們從哪裡去下手。

廣論p. 170 (複習)

4.煩惱那是繫縛我們的生死的根本。實際上我們現在就在那煩惱病當中。這個就跟前面說的具六想當中的第一個概念就有了。
5.生死輪迴當中的主要的因,所謂集諦就是這個「惑」跟「業」兩樣東西,那個是會把我們綁在生死當中的,而最主要的上首,是惑,就是煩惱。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正明煩惱,生起次第,煩惱之因,煩惱過患。煩惱的過患,大家要好好地觀察、去思惟,因為了解了過患,所以要去斷除它。
6.煩惱是什麼行相?總相就是任何一樣東西生起來的時候,心裡不寂靜。不寂靜,我們體會不到,但是那個生起來的時候,你跟著它在轉。實際上眼前我們一切時處,我們現在的心相就是個煩惱相。我們現在這個煩惱相是什麼?可以說在癡相當中,還在集諦。
7.煩惱的別相(十煩惱)(1)、瞋(2)、癡(3)、慢(4)、疑(5)
8.這個慢相我們不太容易發現它。總是當你人我之間產生的任何問題的話,這個慢相一定存在的,因為這個慢的根本,是隨著「我」來轉
9.這個煩惱當中的懷疑,是它有它的一個特質。這個地方特別是指什麼?對於我們所謂業感緣起的這個道理,緣於四諦、三寶……等。所以這個疑,對於淨信心來說的。我們平常所以要想修學佛法,而做不到的根本原因,就是這個疑。對於正確的道理,沒有清淨的淨信心,那麼要怎麼產生淨信心呢?關於這些道理都要了解得很清楚。
10.這個「見」,我們稱為「利使」。因為這個「使」,實際上就是煩惱的別名,這個東西非常利,一下就起來了,而且我們一直在這個地方轉。
11.壞聚見(6)就是身見,或者叫有身見,實際上就是「我」。這個東西是一切煩惱的根本。你在任何一件情況之下,你能夠推己及人,代人家想一想的話,這個問題,就自然而然會減輕很多。
.我們無始以來心裡面,自然而然轉起來的,一天到晚緣著我在轉。念佛法門強調的是什麼?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一心皈投阿彌陀佛。當這個念頭念起來的時候,你一心一意只有皈投阿彌陀佛。皈投阿彌陀佛的時候,這個「我」,就不再重視它了
12. 邊執見者(7),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計為常恆,或見斷滅,無從此沒,結生當來,染慧為性。】由於計著這個我。自然而然產生兩種概念。有一種概念,說這個恆常不變的,叫常見。所謂「斷見」,就是斷滅見。就是人死了以後就完了。
13. 「見取」跟「戒禁取」。在我們平常一般犯的毛病都在這個上頭。
見取者(8),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
.佛法的特質智慧。智慧是什麼?就是見到事實的真相。那麼到現在為止,見到的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呢?就是你之所以沈淪在生死苦海當中的原因,就是由於這個煩惱的主因把你綁住了。煩惱的原因,就總相;這裡的別相,就是這個別相當中見取,你的見解,所以它叫「染慧為性」。正智慧現起的話,這個煩惱就拿掉了。「原來我現在起心動念,只是懂得煩惱!」
.所依見者之蘊就是我們五蘊體!五蘊可以視為五蘊的和合,那就是我們所謂的補特伽羅我;五蘊分開來的話色、受、想、行、識。就是把身體看得很重要,這個是色那部分,你的想,你的想法;你的感受;意識,最後的心識,你的心理
14. 戒禁取(9)」,就是我們現在的所謂「壞戒、可捨之戒」。
15. 邪見者(10)謂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或計自在及勝性等為眾生因,染慧為性。】
15. 根本因,然後圓滿因。持戒要持清淨,不大容易。究竟來說的話,大乘要到二地菩薩才能夠持清淨!所以圓滿因,我們心裡面只有一心一意說追求我們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到!因要不錯

16. 戒的主要的功效?破煩惱現行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15/09/20心靈提升營筆記~~轉貼

        師父提到上師的功德:師父祂親眼見到,有人不但理論了解,把大師的教法在自己身上迸發出光明。
        上師是怎麼深入教理:「依師」
原來佛菩薩從沒離開過我們「佛身遍滿於法界,普遍一切眾生前」。
        師父透由上師知道大乘經典講的是千真萬確,是以教理火炬去決擇,勝解作意是聖者的胸襟。依師是解脫的直路,依著傳承的清淨教授,不會錯到哪裡去。
       上師聽見大師的教法(不同的人講)反應就會不一樣,師父說法是將內心的體驗,把全部精神貫注進去,聽的人,則無比的感動。以上師的眼光,祂看見的則是佛在說法,例:師父提到一個公案,有位法師講阿彌陀經,祂看到的是阿彌陀佛在說法。對於經典的道理若只講文字,則看到的是同一個人,但是聽見大師的文字就能受用。「視師如佛」就能得到佛的加持,業就跟著改變。
        具相弟子的果利:不墮惡趣。
要有業果、皈依二定解才能講空性。我們要擺脫真實義愚:擺脫輪迴、擺脫業果愚:擺脫惡趣。「業果」是建立在空性的基礎上的,是極隱蔽法(五官無法探索、無法用推理了解)。
        視師如佛的正對治是觀過,可以破除過。修行人最怕執著薩迦耶見,對上師的勝解作意是一種修為。我們要依上師的教誡,不要依著自己的感覺(不清淨的)。
      「懺悔」是讓自己的心清涼,會歡喜,如釋重負,就像把毒吐掉。要知道所破的是什麼?所懺的是哪一點?不可以破太過,否則人不能前進。是什麼錯了?為什麼錯?要依教典來決擇,必須學會輕裝前進,保持前進(精進),例:不能因為一株小黑草,摧毀整盆花。
       悔箭入心是惡業,不要一直緣著自己做錯的部份。
        一切時處都可以修「懺悔」、「隨喜」二功德。隨喜很重要卻容易被忽略,觀功念恩、總結很重要,失敗會變成成功之因是因為善於總結。誤會叢生是我們的生命狀態,話會聽錯是人與人之間的不了解,就像下雨一樣自然,因為每個人的業不一樣,感受想法不一樣。
         上師說要分享給沒參加提升營的同學們 ,師父日記:
「應知惟有盡未來際如理依止上師教授教誡,才能報無限大恩於萬一。至心感謝上師垂示無上加持也。」
        心像變化莫測的大海,而對治法是否清淨?如何知道應取、應捨?只能一步都不能離開善知識。要對業果和皈依好好努力、串習,不停的聽廣論、祈求,集資罪等法類不要放鬆。
       我們要善於開啟心中的慈悲,一心一意   要讓他快樂,多去發現有情的亮光點,全心全意的心祈求,多思惟如果是師父會怎麼做,佛法對有情的慈悲,對具力業門的薰習力能輻射出去。
感謝 師父、上師、三寶功德。
        上師和法師的開示把我們提升到更高的心靈層次,感受佛法之深奧殊勝!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1503  2015-39,舊版手抄P67- P79

1.祈願有時候可以扭轉即將來臨的惡業,懺悔也是 (上師教授)
2.心對境,依戒行持,不要再對境造惡業;業是在心對境的時候造的。
3.律不是講道理,這是心裡的依憑;覺一下,心就不一樣了。
4.* 心被業綁住了!
5.據法明廣、約心明廣、就境明廣。廣在哪裡?
6.以前造的業感得的果報,當果報現起的時候,自然而然你對眼前的境界,內心有個反應,現起的果報這件事情來說就是,我們自己所對的境界!這個境界自己的心對他的反應,這兩者當中產生了互相交涉的關係
7.無貪的正面功效幫忙別人-布施,無瞋的正面功效是慈悲,無癡的正面功效是智慧。
8.佛法當中有個專門名詞叫等起心,意樂包括這三樣東西,我們心裡面由於煩惱(貪、瞋、癡)還是正知見(布施、慈悲、智慧)?

9.不管講戒也好,講業也好,一定是這個境跟我們的心相應的時候,或者我們自己,是心或者意樂,對境的時候產生的狀態,不同的狀態就有不同的對治,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這一部份叫做什麼?戒相!

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七十五
<初分無生品第二十之二>104.10.01

1.云何諸法都無所依?

經文: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云何諸法都無所依?」
    善現答言:「舍利子!色本性空,依內依外依兩中間不可得故;受、想、行、識本性空,依內依外依兩中間不可得故。

<初分淨道品第二十一之一>
2.三輪清淨

經文: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修慧,二者、不執所為有情,三者、不著般若及果,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修般若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修般若故,名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何緣此般若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

卷第四百六

第二分善現品第六之一 (2025.10.10) 一、摘錄  「復次,善現!譬如外事所有草、木、根、莖、枝、葉及花、果等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假施設謂為外事草、木、根等。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