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1307  201552
廣論:P222L4~P223L9
手抄(第十二冊):P271L1~P284LL1

1.科判:(*表本週進度)
壬二 如次正修分三 
   癸一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分二 
    子一 引發生起此心所依分二 
      丑一 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丑二 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子二 正發此心分三 
     丑一 修慈 
    *丑二 修悲 
    *丑三 修增上意樂 
    癸二 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 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2.真正修學的重心在修菩提心。

3.我們真正在修學佛法當中,主要的有兩樣東西:一個智資糧,一個福資糧。智慧資糧,就是像母一樣,這是空解;福德資糧方便,就是大悲為上首的菩提心,就像父

4.我們必須應該認識的:所謂修行、修行,根本原因知道了,根本的方法也在這個地方。你拿著這一點隨便做什麼事情,一切時處無非是藉著這個外境來幫助你、來策勵你。幫助、策勵不外幾樣東西,
第一個淨除罪障,
第二個積聚資糧,
第三個,回向增長無盡。

5.《修次中篇》云:「此即大悲,或住定中,或於一切威儀之中,於一切時一切有情皆當修習。」悲是一例,隨修何等所緣行相,一切皆同。如大德月大論師云:「心樹自從無始時,煩惱苦汁所潤滋,不能改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謂如極苦「嘀噠」大樹,以一二滴糖汁澆灌不能令甜。如是無始煩惱苦味薰心相續,少少修習慈悲等德,悉無所成。是故應須相續修習。(修行需極精進,才能有成 !)

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1307  201552
廣論:P222L4~P223L9
手抄(第十二冊):P271L1~P284LL1

1.科判:(*表本週進度)
壬二 如次正修分三 
   癸一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分二 
    子一 引發生起此心所依分二 
      丑一 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丑二 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子二 正發此心分三 
     丑一 修慈 
    *丑二 修悲 
    *丑三 修增上意樂 
    癸二 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 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2. 真正修學的重心在修菩提心。

3. 我們真正在修學佛法當中,主要的有兩樣東西:一個智資糧,一個福資糧。智慧資糧,就是像母一樣,這是空解;福德資糧方便,就是大悲為上首的菩提心,就像父

4.我們必須應該認識的:所謂修行、修行,根本原因知道了,根本的方法也在這個地方。你拿著這一點隨便做什麼事情,一切時處無非是藉著這個外境來幫助你、來策勵你。幫助、策勵不外幾樣東西,
第一個淨除罪障,
第二個積聚資糧,
第三個,回向增長無盡。

5. 《修次中篇》云:「此即大悲,或住定中,或於一切威儀之中,於一切時一切有情皆當修習。」悲是一例,隨修何等所緣行相,一切皆同。如大德月大論師云:「心樹自從無始時,煩惱苦汁所潤滋,不能改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謂如極苦「嘀噠」大樹,以一二滴糖汁澆灌不能令甜。如是無始煩惱苦味薰心相續,少少修習慈悲等德,悉無所成。是故應須相續修習。(修行需極精進 !)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1307  201552
廣論:P222L4~P223L9
手抄(第十二冊):P271L1~P284LL1

1.科判:(*表本週進度)
壬二 如次正修分三 
   癸一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分二 
    子一 引發生起此心所依分二 
      丑一 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丑二 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子二 正發此心分三 
     丑一 修慈 
    *丑二 修悲 
    *丑三 修增上意樂 
    癸二 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 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2. 真正修學的重心在修菩提心。

3. 我們真正在修學佛法當中,主要的有兩樣東西:一個智資糧,一個福資糧。智慧資糧,就是像母一樣,這是空解;福德資糧方便,就是大悲為上首的菩提心,就像父

4.我們必須應該認識的:所謂修行、修行,根本原因知道了,根本的方法也在這個地方。你拿著這一點隨便做什麼事情,一切時處無非是藉著這個外境來幫助你、來策勵你。幫助、策勵不外幾樣東西,
第一個淨除罪障,
第二個積聚資糧,
第三個,回向增長無盡。

5. 《修次中篇》云:「此即大悲,或住定中,或於一切威儀之中,於一切時一切有情皆當修習。」悲是一例,隨修何等所緣行相,一切皆同。如大德月大論師云:「心樹自從無始時,煩惱苦汁所潤滋,不能改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謂如極苦「嘀噠」大樹,以一二滴糖汁澆灌不能令甜。如是無始煩惱苦味薰心相續,少少修習慈悲等德,悉無所成。是故應須相續修習。(修行需極精進 !)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1307  201549
廣論:P217L4~P219L7
手抄(第十二冊):P205LL2~P236L7

1.  在本論剛一開始的時候,教我們修行的時候,先修什麼?修皈依。他修皈依的時候,幾個條件,第四個條件,坐下了,然後你就坐在這個地方,皈依觀想資糧田,那就是我們的三寶,它一定要明現,跟你的身心相續和合。因為你看得清清楚楚前面是佛,然後你了解得明明白白你現在是苦,所以我現在的苦,一心皈投這個佛。那是下腳第一步,這已經有了;萬一沒 (p207) 有,那麼你要怎麼樣?懺悔業障、積聚資糧,然後等等。

2.  師父說的第四個條件,是指廣論41頁六加行中第四加行

【既安住已,歸依發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於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復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眾為資糧田。】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1307  201552
廣論:P222L4~P223L9
手抄(第十二冊):P271L1~P284LL1

1.科判:(*表本週進度)
壬二 如次正修分三 
   癸一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分二 
    子一 引發生起此心所依分二 
      丑一 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丑二 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子二 正發此心分三 
     丑一 修慈 
    *丑二 修悲 
    *丑三 修增上意樂 
    癸二 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 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2.真正修學的重心在修菩提心。

3.我們真正在修學佛法當中,主要的有兩樣東西:一個智資糧,一個福資糧。智慧資糧,就是像母一樣,這是空解;福德資糧方便,就是大悲為上首的菩提心,就像父

4.我們必須應該認識的:所謂修行、修行,根本原因知道了,根本的方法也在這個地方。你拿著這一點隨便做什麼事情,一切時處無非是藉著這個外境來幫助你、來策勵你。幫助、策勵不外幾樣東西,
第一個淨除罪障,
第二個積聚資糧,
第三個,回向增長無盡。

5. 《修次中篇》云:「此即大悲,或住定中,或於一切威儀之中,於一切時一切有情皆當修習。」悲是一例,隨修何等所緣行相,一切皆同。如大德月大論師云:「心樹自從無始時,煩惱苦汁所潤滋,不能改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謂如極苦「嘀噠」大樹,以一二滴糖汁澆灌不能令甜。如是無始煩惱苦味薰心相續,少少修習慈悲等德,悉無所成。是故應須相續修習。(修行需極精進 !)

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1307  201548
廣論:P213LL5~P217L4
手抄(第十二冊):P178L5~P201LL3

1.科判:(*表本週進度)

壬二 如次正修分三 
   癸一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分二 
    子一 引發生起此心所依分二 
     *丑一 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丑二 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子二 正發此心分三 
     丑一 修慈 
     丑二 修悲 
     丑三 修增上意樂 
    癸二 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 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2. 我們現在的心就是心識的識,心識的心那麼這個心識本身,一定「三事和合觸」,你的根對了境,然後生起了這個心理來

3. 祖師大德的精進相:「你平常的時候儘管做不到,可是你一直發那個願,說我決心一定要克服這個。」克服的什麼呢?不但現行一定要破,然後這個種子習氣一定要徹底拔除,絕不遺剩!發了這個心,然後你找種種的方法,怎麼樣在行持上面去做到它,千萬不要一點寬恕,不要一點藉口。

4. 資糧善當中精進是第一

5. 我們無始生死當中,就在凡夫當中已經轉了不曉得多少趟了。轉了多少趟當中,大家沒有一種關係沒有發生過,各式各樣的關係都有過。
1307  201546
廣論:P213L5~P215L7
手抄(第十二冊):P149LL6~P179L3
1.科判:(*表本週進度)
戊三 於上士道次修心分三 
      已一 顯示入大乘門惟是發心 
      已二 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 
       庚一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庚二 修菩提心次第分二 
        辛一 修七種因果教授分二 
         壬一 於其漸次令發定解分二 
          癸一 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 癸二 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壬二 如次正修分三 
           癸一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分二 
           子一 引發生起此心所依分二 
            *丑一 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丑二 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子二 正發此心分三 
            丑一 修慈 
            丑二 修悲 
            丑三 修增上意樂 
          癸二 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 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辛二 依寂天佛子著述而修分三 
         壬一 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過患 
         壬二 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 
         壬三 修習自他相換法之次第分二 
          癸一 除其障礙 
          癸二 正明修法

2. 所以他(廣論,宗喀巴大師)處處地方告訴我們,你前面一定要什麼?淨除罪障、集聚資糧。有罪障,障在那裡,固然學不進去,你資糧不夠也學不上來。

3. 「無量捨」就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的心裡邊不管緣任何有情,沒有一點點討厭,沒有一點點執著,沒有一點點其他的,就是一模一樣的這個心情(無量捨,捨掉怨、親。捨的反義詞就是執著,自己的體會。)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南15備03 週48
新版手抄卷8P4~P9

師父說:被"我們以前造的這個業,死死地困死"(大般若經第四會講記),最近自覺對被"惑業纏死"很有體會,由於無明與業習氣,造成我的周遭環境與看到的世界是這個樣。可以努力做的事,除了持續懺悔外,其實也在"等"(為什麼要等,因為真的不知道,如何從"被業死死地困死"中脫離),早日開智慧眼目、趨入修行,成就無上菩提。

戒→定→慧是成就無上菩提的次第,南山律在家備覽為在家居士開了戒學的方便之門。真的很期待,也很興奮,可以在師法友的帶領下,得解如來真實義。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1307  201539
廣論:P99L1~P112L4
手抄(第十二冊):P210L4~P210LL4

1.「如病」,那個病是什麼?三毒(貪、瞋、痴)。
2.下士告訴我們:暇滿、無常、皈依。
3.中士道就講苦。一定要了解眼前我們貪著難捨的真正的內涵是苦。要由苦諦、苦推動我們去修行,然後由集諦找到!我們從哪裡去下手。
4.煩惱─那是繫縛我們的生死的根本。實際上我們現在就在那煩惱病當中。這個就跟前面說的具六想當中的第一個概念就有了。
5.生死輪迴當中的主要的因,所謂集諦就是這個「惑」跟「業」兩樣東西,那個是會把我們綁在生死當中的,而最主要的上首,是惑,就是煩惱。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正明煩惱,生起次第,煩惱之因,煩惱過患。煩惱的過患,大家要好好地觀察、去思惟,因為了解了過患,所以要去斷除它。
6.煩惱是什麼行相?總相就是任何一樣東西生起來的時候,心裡不寂靜。不寂靜,我們體會不到,但是那個生起來的時候,你跟著它在轉。實際上眼前我們一切時處,我們現在的心相就是個煩惱相。我們現在這個煩惱相是什麼呢?可以說在癡相當中,還在集諦。
7.煩惱的別相,貪、瞋、癡、慢、疑。

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

1307  201544
廣論:P211L2~P213L4
手抄(第十二冊):P125LL4~P149LL7

1.    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初中有三,初重要者,若由大悲發動心意。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決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
2.    中重要者。如是一次發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數量眾多行為惡暴,學處難行,多無邊際經功無量,見已怯畏退墮小乘,非唯一次發起大悲,應恆修習漸令增長。
3.    後重要者,諸佛獲得果位之時,不如小乘而住寂滅,盡虛空住利義眾生,亦是由於大悲威力,此若無者同聲聞故。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2015.11.01 憶師恩法會筆記

2015.11.01 憶師恩法會筆記

1.沒有師父的加持,我們在無上菩提這條路,寸步難行。
2.意樂,每一件事,發心是什麼?有沒有清淨的動機?
3.立定要改變自己的業,要成就佛道,必須要殷重發心。
4.師父對上師講南山律,每次上課之前,都殷重發心。聽法前行,視為一個流程;對流程保持一絲不苟的態度,像小學生一樣,非常認真的發心。
5.師父的一個特色,做每件事都非常認真。* "如果在每件事情,調伏心馬,讓自己不膠著,不要一直想要達到那個結果"。始㸃到終點,中間所造的業,通常被忽略。通常很在意速度,沒有在意內心的質量。
6.於小罪見大怖畏。做每一件事必須很清楚的有「向內覺察的覺照力」。
7.任何東西,必須好好的傳授才行。學習無上菩提,須上下兩代好好的傳授。教者,諄諄善誘; 學者,非常認真,學習琢磨,方乃有成。
8.不會放過生活的細節,生命的宗旨。這是師父持戒的態度,戰戰競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此的持戒,可遠離惡業,得到心靈深度的寧靜。
9.若完全沒有在境上,生起對內返照的覺察力,這時就要當下一念把握內心,
知道造業的方向在哪理,靜一靜,內觀。
10.能即時識破一向常犯的懈怠心,此心總是拖拖拉拉,讓自心處在滑溜溜的死症中(表面上在做,似念非念的做功課)。由於等流習氣,不知不覺陷在死角當中。
11.如果因為體力差、心力弱,以是理由,先隨口唸過,把形式唸好,等到下次再做,需有正知正念識破,需當下提起,否則拖拖拉拉,永無了期,永無希望。持戒的心,才不會被境奪,才是正皈依。
12拿到經典,全神貫注,當前一念提起,這一生將會受用無窮,否則永無希望。
13.理論上空言,缺真實功夫,都是戲論。觀照內心做不到,學法永不會進步。平常做功課,內省是很重要的,須「依法觀照內心」。
14.如何對治誦經典昏沈?善於分配體力,及養成(向內觀)照修的習慣。
15.師父最高興的,是看到大家鬥煩惱及如何調伏煩惱。
16.把皈依做得好,早晚課就會很相應。
17.修行人要非常重視供養三寶。
18.怎麼樣想自己的生命是一個無悔的過程,而且越走越歡喜。
19.最快樂的時光,就是精進的時候。*命運可以透過拜佛來改變!
20.*稱名就可以滅罪,禮拜就可以滅罪,如果連這都不能做的話,怎麼對得起佛陀教導我們成佛的心?
21.他的關懷穿越你的一生,可能是你無窮盡的過去,和無窮盡的未來。
22.對師父最好的報答,講師父講過的話,想師父想過的的事情,走師父走過的路,關心他關心的人與非人。
--------------------------------------------------------------------------------------------------------------
*23.在可進可退上,要向上進一步。
24.把師父的教誨,串習成習慣。把師父的教誡,銘記於心,實踐於行。
25.二六時中,唯有觀察自心,捨惡取善。
26.用師父給我們的教誨,莊嚴我們的內心,莊嚴我們的耳畔。
27.必須尊重法,若不能依眾靠眾,處今日強大的洪流中,必被沖走,共同淪落。
*28.一生認識的人有限,必須對熟悉的人造善業,散發出你的善意,散發出你對他生命的關注。身邊人提供逆境,對境提正念,才是真正修行。
29.對師父最深的懷念,就是把他的教誨放在心上,用慈悲/寬容/禮貌對待別人;以慈悲/和平/寬容/尊敬對待他人。
30.有共同的目標所形成的團隊,是非常重要的。
31.法的憶念,法的實踐,就是對師父最好的報恩。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1307  201543
廣論:P210LL3~P211L1
手抄(第十二冊):P122L3~P125LL6

<禪聞法師開示師父行誼>

1.生生不離善知識,是一種等流的功德。
2.皈依就是救護,真正的救護就是我們內心的這種善根。這就是皈依真正的內涵。
3.學習廣論很基本的就是依止法 ,依止法的重點在修信及念恩。對師長功德多加憶念、思維串習,能發淨信。
----------------------------------------------------------------------------------------------------

4. 大菩提心這是佛法的整個的中心
5. 七因果者,謂正等覺菩提心生,此心又從增上意樂,意樂從悲,大悲從慈,慈從 報恩,報恩從念恩,憶念恩者,從知母生,是為七種。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八十 
 初分天帝品第二十二之四<104.10.24>

1.  覺一切法都無所有

經文:
「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願我當得淨佛土中無異生地及法名聲,無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及法名聲。』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所以者何?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覺一切法都無所有,名字音聲皆不可得。憍尸迦!是為菩薩摩訶薩於般若波羅蜜多如所應住不應住相。

心得:
在卷78裡,天帝釋問善現言:「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所不應住?」,善現的回答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諸法及諸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頗有體會 做一件事 一旦抱著有所得的心態,就出現了,我有所得,也出現了,心開始被束制住,不再清靜,無法去觀察思維當下要做的事(或要修習之諸法)的本質及變化。

2.  諸佛之心都無所住。
經文:
舍利子作是念言:「若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不應住者,云何應住般若波羅蜜多?」 
具壽善現知舍利子心之所念,即謂之曰:「於意云何?諸如來心為何所住?」 
舍利子言:「諸佛之心都無所住。所以者何? 
  
「善現!如來之心不住色,不住受、想、行、識。何以故?以色蘊等不可得故。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1503  2015-43
<禪聞法師開示師父年表及行誼>

1.生生不離善知識,是一種等流的功德。
2.皈依就是救護,真正的救護就是我們內心的這種善根。這就是皈依真正的內涵。
3.佛法是智慧之學
4.皈依所對境?二因?(由惡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內涵?
5.皈依對修行很關鍵
6.持戒的重點,正知而行,密護根門。
7.在事項中提昇意樂。學佛以後,在事項要做的事不能放鬆;除了事,還要考慮到人。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七十九 
<初分天帝品第二十二之三>104.10.18

1.   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所不應住?

經文: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佛十力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若常若無常;不應住佛十力若樂若苦,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樂若苦;不應住佛十力若我若無我,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我若無我;不應住佛十力若淨若不淨,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淨若不淨;不應住佛十力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佛十力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佛十力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空若不空;不應住佛十力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佛十力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七十八
<初分天帝品第二十二之二> 104.10.18

1.
何者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

經文:
˙「復次,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觀察內空無我、我所,觀察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無我、我所;觀察內空無相,觀察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無相;觀察內空無願,觀察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無願;觀察內空寂靜,觀察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寂靜;觀察內空遠離,觀察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遠離;觀察內空無生無滅,觀察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無生無滅;觀察內空無染無淨,觀察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無染無淨;觀察內空無作無為,觀察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無作無為。憍尸迦!是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

˙「復次,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行布施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行淨戒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行安忍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行精進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行靜慮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行般若波羅蜜多。憍尸迦!是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修一切智;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修道相智;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修一切相智。憍尸迦!是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 

˙「復次,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作如是觀:『唯有諸法互相緣藉,滋潤增長遍滿充溢,無我、我所。』復作是觀:『菩薩摩訶薩迴向心不與菩提心和合,菩提心不與迴向心和合,迴向心於菩提心中無所有不可得,菩提心於迴向心中無所有不可得。菩薩摩訶薩雖觀諸法,而於諸法都無所見。』憍尸迦!是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

2. 云何菩薩摩訶薩應住般若波羅蜜多?

經文:
˙爾時,具壽善現告天帝釋言:「憍尸迦!汝問云何菩薩摩訶薩應住般若波羅蜜多者,諦聽!諦聽!當為汝說菩薩摩訶薩於般若波羅蜜多,如所應住不應住相。
˙憍尸迦!色色性空,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性空,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性空。若色性空,若受、想、行、識性空,若菩薩摩訶薩性空,如是一切皆無二無二分。憍尸迦!菩薩摩訶薩於般若波羅蜜多應如是住。

3.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所不應住? 

經文:
˙善現答言:「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色,不應住受、想、行、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七十七 
<初分天帝品第二十二之一>104.10.18

1.
何者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云何菩薩摩訶薩應住般若波羅蜜多?云何菩薩摩訶薩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經文:
「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思惟色無常,思惟受、想、行、識無常;思惟色苦,思惟受、想、行、識苦;思惟色無我,思惟受、想、行、識無我;思惟色不淨,思惟受、想、行、識不淨;思惟色空,思惟受、想、行、識空;思惟色無相,思惟受、想、行、識無相;思惟色無願,思惟受、想、行、識無願;思惟色寂靜,思惟受、想、行、識寂靜;思惟色遠離,思惟受、想、行、識遠離;思惟色如病,思惟受、想、行、識如病;思惟色如癰,思惟受、想、行、識如癰;思惟色如箭,思惟受、想、行、識如箭;思惟色如瘡,思惟受、想、行、識如瘡;思惟色熱惱,思惟受、想、行、識熱惱;思惟色逼切,思惟受、想、行、識逼切;思惟色敗壞,思惟受、想、行、識敗壞;思惟色衰朽,思惟受、想、行、識衰朽;思惟色變動,思惟受、想、行、識變動;思惟色速滅,思惟受、想、行、識速滅;思惟色可畏,思惟受、想、行、識可畏;思惟色可厭,思惟受、想、行、識可厭;思惟色有災,思惟受、想、行、識有災;思惟色有橫,思惟受、想、行、識有橫;思惟色有疫,思惟受、想、行、識有疫;思惟色有癘,思惟受、想、行、識有癘;思惟色性不安隱,思惟受、想、行、識性不安隱;思惟色不可保信,思惟受、想、行、識不可保信;思惟色無生無滅,思惟受、想、行、識無生無滅;思惟色無染無淨,思惟受、想、行、識無染無淨;思惟色無作無為,思惟受、想、行、識無作無為。憍尸迦!是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
1307  201542
廣論:P210L2~P210L10
手抄(第十二冊):P109L1~P122LL1

1.當依善士聽大乘藏諦思惟等,勤修加行。非唯他勸非隨他轉,非為仿效其規式等。當由自力至誠發心樹立根本,以其菩薩一切諸行皆依此故。

2.邊見本身一定是離不開這個我。基於我們不正確的見解,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執著。

3.如果說沒有、不起心動念,就是在癡相當中。

4.佛戒制的目?能解煩惱、能出生死,這個才是戒的根本!

5.能生煩惱之因分六。(1)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2)所緣者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3)猥雜者,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4)言教者聽聞邪法,(5)串習者謂增長煩惱昔串習力,(6)作意者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於無常妄執常等非理作意。

6.前面所說的異熟因果,這個地方就是煩惱的隨眠。

7.隨眠生起的時候須有個所緣,所謂「順生煩惱的境界現前」。十二因緣當中說的,叫「觸、受」,下面就是跟著「愛」。觸的特質是什麼?三事和合生觸─根、境、識。煩惱生起來的時候一定在境界上面生起來的。

8.是不是現在在緣念善法?是不是拿精進來策勵自己?

9. 煩惱相:十使(五鈍使、五利使;十根本煩惱)
注:1.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煩惱」。       
    2.十使為:貪、瞋、癡、慢、疑、身、邊、邪、取、戒。「使」即驅役之義。 
    3、五鈍使:謂貪、瞋、癡、慢、疑也。「鈍」謂遲鈍,謂此五種妄惑,由推身見等五種利使而生,對利而言,故名為鈍。     4.五利使:謂身、邊、邪、取、戒也。「利」即快利,謂此五種妄惑,動念即生,造次恆有也。
    5.十使之意,分別為: 

一、貪,貪愛五欲;
二、瞋,瞋恚無忍;
三、痴,愚痴無明;
四、慢,驕慢自大;
五、疑,狐疑猜忌;
六、身見,執取五蘊根身;
七、邊見,執取常斷二見;
八、邪見,謗無因果,壞諸善事;
九、見取見,執持成見,非果計果;
十、戒禁取見,執持不正戒,非因計因。
10.懂得了煩惱以後,當境界現起時,你會發現內心上的狀態。看看這個內心的狀態是什麼,是煩惱相應的,還是出煩惱相應的?你覺得他不合理,他不合理是他的事情,你覺得他不合理的,那就是你的事情,那就是你的煩惱;如果你要修學佛法的話,就從這個地方要把它降伏它,所以叫「現在於內」,在裡邊要鬥這個煩惱。「不鬥煩惱是戒不能淨」,這個戒的真正的特質。

11.四犯因

卷第四百六

第二分善現品第六之一 (2025.10.10) 一、摘錄  「復次,善現!譬如外事所有草、木、根、莖、枝、葉及花、果等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假施設謂為外事草、木、根等。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