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1503  2015-40,新版手抄第五卷-9~第六卷-3

1. 事鈔續云『雖復凡聖通有此法。今所受者、就已成而言、名為聖法。』 資持釋云『彰名中、初二句躡前。今下正示。已成者初果已上所修三學名聖道故。今雖在凡亦名聖法、因中果號也。』
業疏云『問、人皆知受、所受是何。 答相傳解云、受名聖法。由此法故、奉敬守護、淨如明珠、能為聖道作基址故。』 濟緣釋云『受者雖多、而不自知所受之體。欲警學者、故發是問。 答中。云相傳者承古所解。舉果目因、以其能通聖道故、復令受者不自輕故。』


2.戒學就是心一對境的時候,你必須辨別的很清楚,我現在是依體起行,還是隨順著習氣?隨順著習氣這就是該斷之處,拿什麼來斷呢?依法去實踐,那即是該證之處,所以講分分斷證,這個分分是每一剎那、每一部分、每一件事情、對任何一個境,由於這樣一步一步去實踐,漸漸自然能夠分別我執、俱生我執。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1307  201541
廣論:P210L2~P210L10
手抄(第十二冊):P83LL2~P112L7

1.「如病」,那個病是什麼?三毒(貪、瞋、痴)
2.下士告訴我們:暇滿、無常、皈依。
3.中士道就講苦。一定要了解眼前我們貪著難捨的真正的內涵是苦。要由苦諦、苦推動我們去修行,然後由集諦找到!我們從哪裡去下手。

廣論p. 170 (複習)

4.煩惱那是繫縛我們的生死的根本。實際上我們現在就在那煩惱病當中。這個就跟前面說的具六想當中的第一個概念就有了。
5.生死輪迴當中的主要的因,所謂集諦就是這個「惑」跟「業」兩樣東西,那個是會把我們綁在生死當中的,而最主要的上首,是惑,就是煩惱。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正明煩惱,生起次第,煩惱之因,煩惱過患。煩惱的過患,大家要好好地觀察、去思惟,因為了解了過患,所以要去斷除它。
6.煩惱是什麼行相?總相就是任何一樣東西生起來的時候,心裡不寂靜。不寂靜,我們體會不到,但是那個生起來的時候,你跟著它在轉。實際上眼前我們一切時處,我們現在的心相就是個煩惱相。我們現在這個煩惱相是什麼?可以說在癡相當中,還在集諦。
7.煩惱的別相(十煩惱)(1)、瞋(2)、癡(3)、慢(4)、疑(5)
8.這個慢相我們不太容易發現它。總是當你人我之間產生的任何問題的話,這個慢相一定存在的,因為這個慢的根本,是隨著「我」來轉
9.這個煩惱當中的懷疑,是它有它的一個特質。這個地方特別是指什麼?對於我們所謂業感緣起的這個道理,緣於四諦、三寶……等。所以這個疑,對於淨信心來說的。我們平常所以要想修學佛法,而做不到的根本原因,就是這個疑。對於正確的道理,沒有清淨的淨信心,那麼要怎麼產生淨信心呢?關於這些道理都要了解得很清楚。
10.這個「見」,我們稱為「利使」。因為這個「使」,實際上就是煩惱的別名,這個東西非常利,一下就起來了,而且我們一直在這個地方轉。
11.壞聚見(6)就是身見,或者叫有身見,實際上就是「我」。這個東西是一切煩惱的根本。你在任何一件情況之下,你能夠推己及人,代人家想一想的話,這個問題,就自然而然會減輕很多。
.我們無始以來心裡面,自然而然轉起來的,一天到晚緣著我在轉。念佛法門強調的是什麼?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一心皈投阿彌陀佛。當這個念頭念起來的時候,你一心一意只有皈投阿彌陀佛。皈投阿彌陀佛的時候,這個「我」,就不再重視它了
12. 邊執見者(7),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計為常恆,或見斷滅,無從此沒,結生當來,染慧為性。】由於計著這個我。自然而然產生兩種概念。有一種概念,說這個恆常不變的,叫常見。所謂「斷見」,就是斷滅見。就是人死了以後就完了。
13. 「見取」跟「戒禁取」。在我們平常一般犯的毛病都在這個上頭。
見取者(8),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
.佛法的特質智慧。智慧是什麼?就是見到事實的真相。那麼到現在為止,見到的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呢?就是你之所以沈淪在生死苦海當中的原因,就是由於這個煩惱的主因把你綁住了。煩惱的原因,就總相;這裡的別相,就是這個別相當中見取,你的見解,所以它叫「染慧為性」。正智慧現起的話,這個煩惱就拿掉了。「原來我現在起心動念,只是懂得煩惱!」
.所依見者之蘊就是我們五蘊體!五蘊可以視為五蘊的和合,那就是我們所謂的補特伽羅我;五蘊分開來的話色、受、想、行、識。就是把身體看得很重要,這個是色那部分,你的想,你的想法;你的感受;意識,最後的心識,你的心理
14. 戒禁取(9)」,就是我們現在的所謂「壞戒、可捨之戒」。
15. 邪見者(10)謂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或計自在及勝性等為眾生因,染慧為性。】
15. 根本因,然後圓滿因。持戒要持清淨,不大容易。究竟來說的話,大乘要到二地菩薩才能夠持清淨!所以圓滿因,我們心裡面只有一心一意說追求我們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到!因要不錯

16. 戒的主要的功效?破煩惱現行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15/09/20心靈提升營筆記~~轉貼

        師父提到上師的功德:師父祂親眼見到,有人不但理論了解,把大師的教法在自己身上迸發出光明。
        上師是怎麼深入教理:「依師」
原來佛菩薩從沒離開過我們「佛身遍滿於法界,普遍一切眾生前」。
        師父透由上師知道大乘經典講的是千真萬確,是以教理火炬去決擇,勝解作意是聖者的胸襟。依師是解脫的直路,依著傳承的清淨教授,不會錯到哪裡去。
       上師聽見大師的教法(不同的人講)反應就會不一樣,師父說法是將內心的體驗,把全部精神貫注進去,聽的人,則無比的感動。以上師的眼光,祂看見的則是佛在說法,例:師父提到一個公案,有位法師講阿彌陀經,祂看到的是阿彌陀佛在說法。對於經典的道理若只講文字,則看到的是同一個人,但是聽見大師的文字就能受用。「視師如佛」就能得到佛的加持,業就跟著改變。
        具相弟子的果利:不墮惡趣。
要有業果、皈依二定解才能講空性。我們要擺脫真實義愚:擺脫輪迴、擺脫業果愚:擺脫惡趣。「業果」是建立在空性的基礎上的,是極隱蔽法(五官無法探索、無法用推理了解)。
        視師如佛的正對治是觀過,可以破除過。修行人最怕執著薩迦耶見,對上師的勝解作意是一種修為。我們要依上師的教誡,不要依著自己的感覺(不清淨的)。
      「懺悔」是讓自己的心清涼,會歡喜,如釋重負,就像把毒吐掉。要知道所破的是什麼?所懺的是哪一點?不可以破太過,否則人不能前進。是什麼錯了?為什麼錯?要依教典來決擇,必須學會輕裝前進,保持前進(精進),例:不能因為一株小黑草,摧毀整盆花。
       悔箭入心是惡業,不要一直緣著自己做錯的部份。
        一切時處都可以修「懺悔」、「隨喜」二功德。隨喜很重要卻容易被忽略,觀功念恩、總結很重要,失敗會變成成功之因是因為善於總結。誤會叢生是我們的生命狀態,話會聽錯是人與人之間的不了解,就像下雨一樣自然,因為每個人的業不一樣,感受想法不一樣。
         上師說要分享給沒參加提升營的同學們 ,師父日記:
「應知惟有盡未來際如理依止上師教授教誡,才能報無限大恩於萬一。至心感謝上師垂示無上加持也。」
        心像變化莫測的大海,而對治法是否清淨?如何知道應取、應捨?只能一步都不能離開善知識。要對業果和皈依好好努力、串習,不停的聽廣論、祈求,集資罪等法類不要放鬆。
       我們要善於開啟心中的慈悲,一心一意   要讓他快樂,多去發現有情的亮光點,全心全意的心祈求,多思惟如果是師父會怎麼做,佛法對有情的慈悲,對具力業門的薰習力能輻射出去。
感謝 師父、上師、三寶功德。
        上師和法師的開示把我們提升到更高的心靈層次,感受佛法之深奧殊勝!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1503  2015-39,舊版手抄P67- P79

1.祈願有時候可以扭轉即將來臨的惡業,懺悔也是 (上師教授)
2.心對境,依戒行持,不要再對境造惡業;業是在心對境的時候造的。
3.律不是講道理,這是心裡的依憑;覺一下,心就不一樣了。
4.* 心被業綁住了!
5.據法明廣、約心明廣、就境明廣。廣在哪裡?
6.以前造的業感得的果報,當果報現起的時候,自然而然你對眼前的境界,內心有個反應,現起的果報這件事情來說就是,我們自己所對的境界!這個境界自己的心對他的反應,這兩者當中產生了互相交涉的關係
7.無貪的正面功效幫忙別人-布施,無瞋的正面功效是慈悲,無癡的正面功效是智慧。
8.佛法當中有個專門名詞叫等起心,意樂包括這三樣東西,我們心裡面由於煩惱(貪、瞋、癡)還是正知見(布施、慈悲、智慧)?

9.不管講戒也好,講業也好,一定是這個境跟我們的心相應的時候,或者我們自己,是心或者意樂,對境的時候產生的狀態,不同的狀態就有不同的對治,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這一部份叫做什麼?戒相!

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七十五
<初分無生品第二十之二>104.10.01

1.云何諸法都無所依?

經文: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云何諸法都無所依?」
    善現答言:「舍利子!色本性空,依內依外依兩中間不可得故;受、想、行、識本性空,依內依外依兩中間不可得故。

<初分淨道品第二十一之一>
2.三輪清淨

經文: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修慧,二者、不執所為有情,三者、不著般若及果,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修般若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修般若故,名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何緣此般若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轉貼)
13:25 may(月) 心靈講座1040927如得法師
1.中秋節快樂!雖然這邊沒有柚子月餅,不過這裏有心靈享宴。
2.法師引述在辦美國大專營,到第三天有一個學生舉手發問法師說,法師你在幫我們洗腦,法師說,對!我在幫你洗腦,你一生當中,你所接受的哪一項不是被洗腦?問題不在洗腦,而是在到底洗的項目是好?是惡?有無幫助那才重要。
3.影片「嚴師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的年代已過了」,要好好的溝通。
4.教武功不是一種「志業」,而是一種「服務業」,導致結果大相徑庭全然不是那一回事。
5.學習的心態,決定你的高度;志向的不同,會尋找不同的老師。這些都被教出來的。人一生的第一位老師就是母親,是我們第一位領航者。舉死刑犯臨刑前,要求見母親一面,咬斷母親的乳頭一例,為何我一生中做了壞事,你從未阻止還誇講我,錯誤的教導誤我一生。
6.如果從小教導佈施,長大就不會有「捨不得」的痛苦。
7.對老師的態度,絕對會影響到學習成績。法師舉大學隨大眾的作為,大一成績不好,大二接觸廣論學習依師,老師的重要,從此學習心態改變了,學習成績炯然不同。
8.介紹師父的持戒精嚴,外在四威儀顯露禪定的功夫,如外境逆境與順境來,內心的起伏不大,他的戒功德,語功德,乃至於讓祂看到光明面,做出長遠有智慧的決定。
9.推廣有機是明知不可而為之,全是師父的悲心。法師舉sas與夢見袓母屋外乘涼,師父怕她著涼,將之抱到西廂房,然後安置在傾斜的床板上。法喻人們治療sas的方式是顛倒的。
10.法師舉師父如何幫他培養「自信」,以師父要他到美國幫忙一事。事後師父跟法師說,其實很多的障礙都是我們自設的。
11.引師父因材施教之例(壓壓另一位法師的銳氣,那位法師真的厲害,所以師父用貶法)
12.第一個領航者母親給我教導示範,為人付出,關心別人;出家後師父給我無限生命,心靈快樂。尋找一位心靈的導師是很重要。
13.(盧克宙總幹事引師父的話說),學習廣論好像是一張支票,到印度求法,發現按廣論上修,那邊修行人有好多人已有不同的位階,真是發現學廣論是支票兌現。
14.老師的使命,把小孩子教成聖賢。
15.物質過度,當然心靈不足。(如證法師引述)
16.教育是人類升沈的樞紐
17.如果你不放棄,我很樂意願意陪你走完最後一程,(師父日暮之年所說)
18.尋找導航者,是跟自己志向有關,
19.普遍一般人都是等到問題嚴重了,才會感受到,才會開始反省。
上師中秋祈願<轉貼>

廣論班的同學們,
 
你和他和我,來自不同的地方。
也許彼此意見大相逕庭,
我們有著不同的經歷、
不同的家庭背景、
不同的愛好乃至學歷,
如果讓我們自由發表
對生命的觀點,
我們相互間有可能爭吵不休、
意見相左;
但在短短幾個月、
甚至半年學習《廣論》的時間裡,
對《廣論》的歡喜,
卻把我們一顆顆的心聚合在一起。
 
每個人喜歡學它的原因各不相同,
因為每個人在《廣論》中重新認識自我,
尋覓生命的希望。
而對大家來說,
那是一種人生的深刻啟迪,
一扇
向深邃廣袤的悲智宇宙
開啟的大門。
 
在我們的周圍,
我們的家庭中,
在不同城市,
甚至是在不同國家的人們,
對於來自600年前
與文殊無二無別的宗大師教誨,
和那親切清晰地講述《廣論》的當代高僧的法音,
油然生起了極大好感,
甚至是難抑的感動與信心。
我還聽過一些廣論班的人,
他們在學《廣論》前不識字,
對讀書毫無興趣,從不讀書,
卻也興高采烈地加入了廣論班,
成為了這古老智慧的虔誠追隨者。
 
就像看到那天上的圓月,
由於《廣論》的因緣
而相聚團圓的我們,
中秋快樂!
 
再再祈願聞思修吉祥圓滿!
六時吉祥如意!
 
並頌:
   文殊隨諸所化心
   無有分別滿其願
   祈以意德速令我
   美如秋月映虛空

卷第四百六

第二分善現品第六之一 (2025.10.10) 一、摘錄  「復次,善現!譬如外事所有草、木、根、莖、枝、葉及花、果等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假施設謂為外事草、木、根等。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