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1503  2015-35-第三卷 <第四堂課>

1.發心。我們自己發的什麼心?
2.我們現在內心心裡面起心動念是什麼體?佛告訴我們佛法的戒體?這兩樣東西要在內心當中互相對比。你真實努力把佛法上面理論認識了,經過思維決擇以後,這樣的心在對境的時候,這個時候是一種狀態﹔以致於你不去如法思維決擇對境的時候相比。我們希望把戒體納在我們內心當中,以戒體來指導我們做為我們身口意三業行持的準則。

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

今天(0827)誦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六十九卷,發現長久以來,對於經文的理解,僅能止於念誦的層次,看不懂經文。突想若能多串習廣論的內容,應能對經文更相應。

故再次複習廣論重點:

甲三,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重點在「聽聞、說法及完結軌理」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重點在「親近善士」、「修習軌理(加行/正行/完結)「暇滿」「道次引導」

戊一,下士道(希求後世),分「念死無常」「三惡趣苦」「皈依三寶」「深信業果」四法類。
.業果法則:業決定理者、業增長廣大、所未造業不會遇者、已造之業不失壞者。
.四力淨修,若深深瞭解此境此身為業所感,若要改善,四力淨修(或有具體儀軌之35佛懺)是應精進不懈之修行下手處。

戊二,中士道(希求解脫),分「希求解脫」「思維苦諦」「思維集諦」「十二緣起」「除邪分別」「解脫正道(煩惱因相及對治) 六法類。

戊三,上士道(發菩提心),有「入大乘門(發心與否)「菩提心次第(七因果教授)「儀軌受法」「學菩薩行(六度)四法類。

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七 
<初分無所得品第十八之七>104.8.23

1.
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諸法與名俱自性空故。
經文
「舍利子!如真如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真如中無名,名中無真如,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真如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真如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本無、實際、究竟涅槃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法界乃至究竟涅槃中無名,名中無法界乃至究竟涅槃,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法界乃至究竟涅槃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法界乃至究竟涅槃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名亦復如是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訶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訶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薩摩訶薩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

2. 『何緣故說如說我等畢竟不生?』諸法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經文
「舍利子!布施波羅蜜多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3. 『何緣故說諸法亦爾都無自性』諸法都無和合自性。和合有法自性空故。
經文
「舍利子!布施波羅蜜多都無和合自性,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都無和合自性。」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八
<初分無所得品第十八之八>104.08.23 

1.  
諸法非常、非樂、非我、寂靜、遠離、空、無相、無願、善、無罪、無漏、無染亦無散失,都無自性。
經文「舍利子!無明善亦無散失,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善亦無散失。
1307  201534
廣論:P198L8~P203LL3
手抄(第十一冊):P236LL4~P271LL4

1.[ 科判〕己四 抉擇能趣解脫道性分二
       庚一 以何等身滅除生死
         庚二 修何等道而為滅除
                     當略宣說學戒之理
                     如何修學之理者
                     此諸煩惱如何斷者(0822進度)

2. 又睡眠、昏沉、掉舉、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等,諸隨煩惱最易生起,障修善品。
身體需要休息,但是心要保持著精進。
掉舉就是跟貪相應地東緣、西緣,心裡面老是想那些事情。
放逸,放逸就是心裡面不在善法上面努力地去精進。
無慚、無愧,自己對於錯誤不曉得慚 (p238) 愧。慚,是由於自己反省觀照而引發的;愧,由於比之人家而感覺出來的。
持戒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要正知見,而正知見要靠正念去護持它。

3. 《念住經》云:「諸煩惱所依,獨一謂懈怠,誰有一懈怠,彼便無諸法。」
懈怠是什麼呢?就是精進的相違的所對治品。反過來說,懈怠相違背的對治就是精進。修學佛法必須要的資糧善當中,第一個是精進。(當自己在念經、念佛、拜懺、祈求或做上課筆記等與佛法相應的功課時,似乎有一股正面能量照耀在、或發自身心,當下的確感覺清涼、無煩惱。)
放逸是什麼?什麼事情都是悠悠散散、馬馬虎虎、隨隨便便,心裡面覺得輕輕鬆鬆,滿好過的日子,這個都是愚癡畜生相。

4.《親友書》云:「大王應知念身住,善逝說為唯一過,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
‧四念住參考註1.

5.不能如是斷諸煩惱及隨煩惱,然當不順煩惱,不執彼品,視如怨敵,是為現在必不容少,故應勵力攝對治品,破除煩惱,清淨自內所受尸羅。
生死是痛苦的,而這個痛苦的根本的原因,最後追蹤到根本上是煩惱。我們所有的現在的努力,就是要斷除這個煩惱。

6. 故修之成就,當知亦是無明等惑漸趣輕微。能感現後二世純大罪苦,謂與他鬥爭,然於爾時一切眾苦,捨命強忍。
修行的中心目的?斷生死。生死的根本?煩惱。「成就」是你能夠把煩惱慢慢地減輕!你的無明這些惑,漸漸輕微!


1,四念住(節錄自維基百科)
身念住
第一念住為身念住,觀察身體為不凈物。身體內外,污穢充滿,沒有乾淨之處,故觀身為不凈。其下為六種修行方式:入出息、威儀路、正知、厭惡作意、界作意、九墓地,以此修行逐漸達到無所依而住,不會對世間事物有所執著。
·         入出息:如實觀察自己的呼吸。其中分為四個階段:入出息、長短息、全息、微息。
·         威儀路:如實了知行、住、坐、卧四種威儀。
·         正知:在一切行為中保持四種正知:有益、適宜、行處、無痴。
·         厭惡作意:是指因為身體不凈,而厭惡身體的三十一個組成部分,以摒除我執
·         界作意:指四界分別,為觀察身體內的地、水、火、風四大種
·         九墓地:是指人死後的各種肉體敗壞的色相:膨脹青瘀膿爛相、食殘相、斷壞相、血塗相、筋腱連骨相、散亂相、白骨相、陳年白骨相、骨粉相。
有時候會把九墓地分為九種不同的身隨觀業處,和其他五項合為十四種身隨觀業處。入出息念、厭惡作意此兩種為安止業處,修習入出息念可以達到第四禪,修習厭惡作意可以達到初禪。其餘十二種為近行業處,只能達到近行定
受念住
第二念住為受念住。佛陀指導觀察九種受念: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有物染的樂受、無物染的樂受、有物染的苦受、無物染的苦受、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
觀察感受,感受就是苦樂的感覺,快樂從痛苦的因緣而生出,又生出新的苦樂,世間並無實在的快樂,所以觀受為苦。
心念住
第三念住為心念住,佛陀指導觀察十六種心: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痴心、離痴心、昏昧心、散亂心、廣大心、不廣大心、有上心、無上心、得定心、無定心、解脫心、未解脫心。
觀察心念的無常,念念生滅,更無常住之時,故觀為無常
法念住
第四念住為法念住,其下分五種:五蓋五取蘊六處七覺支四諦
·         五蓋,即修習禪定的五種障礙:欲貪、瞋恚、昏沉與睡眠、掉舉和追悔、疑。
·         五取蘊,即五蘊,
·         六處,即六內處與六外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         七覺支,即七種覺悟因素:擇法精進輕安
·         四諦,即四聖諦:苦、集、滅、道。
觀察法的無我,法為除上三者所余的一切,法無自主自在之性質,所以觀察為無我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聲聞地》解說法念住中的法為二十種法。
四念處為佛教重要的修行解脫方法,修行此道,能夠達到清淨有情,並超越愁、悲,消除苦和憂,並能得道驗證涅槃

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1503  2015-34<第三堂課>

1.你的心不能沉沒太久;煩惱熾盛的時候,特別需要祈求。
2.把文字認識,了解文字真正主要要告訴我們些什麼,然後讓我們根據佛菩薩祖師告訴我們的,對境的時候慢慢去體會。
3.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廣論P103>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1307  2015-週33
廣論:P198L8~P200L9
手抄(第十一冊):P201L4~P236L10

1.  如內鄔蘇巴云:「現在於內與煩惱鬥,唯此為要,不鬥煩惱戒不能淨。」
‧三十五佛當中有一「鬥戰勝佛」,鬥戰勝佛淨的什麼?淨煩惱障。
‧你要使得這個內心要跟明相應,不要跟無明相應,這就是佛法。
‧外面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內心對這個境界上面所產生的這個反應,這是就是識,我們認識的識心的這個識。這個識心本身現起來的是善、是惡、是淨,這個就是我們應該檢查的。檢查它是無明相應的,還是明相應的,我們修學佛法的要說明相應,這叫內明。
‧是非不在境界上面判斷,是在你的內心。
2.煩惱稍出,即應用矛數數擊刺,此復自心隨何煩惱生己無間,視如怨敵與之鬥戰。
‧你在無明的長夜當中,當你偶然覺醒的時候,你馬上想辦法清醒,醒了,就有機會醒來了
3.  《親友書》云:「當了知自心,如畫水土石,煩惱初為上,樂法應如後。」若於法品,與上相違。
4.  善知識樸窮瓦亦云:「我雖忽被煩惱壓伏,後我從下而為切齒。」
博朵瓦聞之曰:「若能如是,當下即退。」
‧煩惱這個東西妙極了,你真的在下面咬牙的話,它就沒有了!原因為什麼?簡單得很!所以是內法。所以說它難哪,是難極了;說它容易,是容易極了!當你一念覺醒的時候,這個決心是什麼?覺相嘛,已經不是煩惱相了!
‧煩惱的六因?必須要弄得很清楚。固然煩惱最主要的是它的隨眠、它的種子,它遇見了個境界,那就生起來了。遇見的境界有幾種:有一種由人而引起的,有一種由法而引起的,有一種習慣而興起的。還有非理作意。
5.  煩惱於身,若能一次拔出根本,無往他方亦無報復,然由我等,不能精勤破壞煩惱之所致耳。
6.  女絨巴云:「煩惱起時不應懈怠,當下應以對治遮除,若不能遮,應即起立設曼陀 (p220) 羅及諸供具,供養祈禱尊長本尊,次緣煩惱,忿怒念誦、即能折伏。」
‧煩惱起的時候不要犯懈怠,當下就應該去對治,這樣地遮止它。第一個對治,就是你當下一念認得它。萬一做不到,站起來設曼陀羅,曼陀羅就是供養。
‧為什麼要供養?四力對治,對治煩惱當中,因為你的力量太小!所以我供養,靠佛的力量,靠這個金剛山!這個力量就很大了。
7.  阿蘭若師云:「晝夜唯應觀察自心,豈有餘事。」
8.  煩惱對治:

項次
煩惱行相
對治
備註
1.
多修緣起,善巧生死流轉還滅。
1. 多修緣起十二因緣
2. 種種惡見的根本就是「薩迦耶見」。對治的方法就是換了緣起
2.
故一切種莫令生起,勵修忍辱
若能勵摧瞋,此現後安樂
3.
應多修習內外不淨貪欲塵所有過患,而正遮除
修習不淨觀以後的習性上面整個扭過來
4.
當數思惟老病死,親愛別離及諸業,終不能越自受果,由對治門莫憍慢
慢於現法最能障礙當生之道,及當來奴賤等因,故應斷除
5
若於四諦三寶業果獲得定解,則不復生疑惑隨眠

卷第四百六

第二分善現品第六之一 (2025.10.10) 一、摘錄  「復次,善現!譬如外事所有草、木、根、莖、枝、葉及花、果等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假施設謂為外事草、木、根等。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