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1307  201534
廣論:P198L8~P203LL3
手抄(第十一冊):P236LL4~P271LL4

1.[ 科判〕己四 抉擇能趣解脫道性分二
       庚一 以何等身滅除生死
         庚二 修何等道而為滅除
                     當略宣說學戒之理
                     如何修學之理者
                     此諸煩惱如何斷者(0822進度)

2. 又睡眠、昏沉、掉舉、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等,諸隨煩惱最易生起,障修善品。
身體需要休息,但是心要保持著精進。
掉舉就是跟貪相應地東緣、西緣,心裡面老是想那些事情。
放逸,放逸就是心裡面不在善法上面努力地去精進。
無慚、無愧,自己對於錯誤不曉得慚 (p238) 愧。慚,是由於自己反省觀照而引發的;愧,由於比之人家而感覺出來的。
持戒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要正知見,而正知見要靠正念去護持它。

3. 《念住經》云:「諸煩惱所依,獨一謂懈怠,誰有一懈怠,彼便無諸法。」
懈怠是什麼呢?就是精進的相違的所對治品。反過來說,懈怠相違背的對治就是精進。修學佛法必須要的資糧善當中,第一個是精進。(當自己在念經、念佛、拜懺、祈求或做上課筆記等與佛法相應的功課時,似乎有一股正面能量照耀在、或發自身心,當下的確感覺清涼、無煩惱。)
放逸是什麼?什麼事情都是悠悠散散、馬馬虎虎、隨隨便便,心裡面覺得輕輕鬆鬆,滿好過的日子,這個都是愚癡畜生相。

4.《親友書》云:「大王應知念身住,善逝說為唯一過,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
‧四念住參考註1.

5.不能如是斷諸煩惱及隨煩惱,然當不順煩惱,不執彼品,視如怨敵,是為現在必不容少,故應勵力攝對治品,破除煩惱,清淨自內所受尸羅。
生死是痛苦的,而這個痛苦的根本的原因,最後追蹤到根本上是煩惱。我們所有的現在的努力,就是要斷除這個煩惱。

6. 故修之成就,當知亦是無明等惑漸趣輕微。能感現後二世純大罪苦,謂與他鬥爭,然於爾時一切眾苦,捨命強忍。
修行的中心目的?斷生死。生死的根本?煩惱。「成就」是你能夠把煩惱慢慢地減輕!你的無明這些惑,漸漸輕微!


1,四念住(節錄自維基百科)
身念住
第一念住為身念住,觀察身體為不凈物。身體內外,污穢充滿,沒有乾淨之處,故觀身為不凈。其下為六種修行方式:入出息、威儀路、正知、厭惡作意、界作意、九墓地,以此修行逐漸達到無所依而住,不會對世間事物有所執著。
·         入出息:如實觀察自己的呼吸。其中分為四個階段:入出息、長短息、全息、微息。
·         威儀路:如實了知行、住、坐、卧四種威儀。
·         正知:在一切行為中保持四種正知:有益、適宜、行處、無痴。
·         厭惡作意:是指因為身體不凈,而厭惡身體的三十一個組成部分,以摒除我執
·         界作意:指四界分別,為觀察身體內的地、水、火、風四大種
·         九墓地:是指人死後的各種肉體敗壞的色相:膨脹青瘀膿爛相、食殘相、斷壞相、血塗相、筋腱連骨相、散亂相、白骨相、陳年白骨相、骨粉相。
有時候會把九墓地分為九種不同的身隨觀業處,和其他五項合為十四種身隨觀業處。入出息念、厭惡作意此兩種為安止業處,修習入出息念可以達到第四禪,修習厭惡作意可以達到初禪。其餘十二種為近行業處,只能達到近行定
受念住
第二念住為受念住。佛陀指導觀察九種受念: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有物染的樂受、無物染的樂受、有物染的苦受、無物染的苦受、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
觀察感受,感受就是苦樂的感覺,快樂從痛苦的因緣而生出,又生出新的苦樂,世間並無實在的快樂,所以觀受為苦。
心念住
第三念住為心念住,佛陀指導觀察十六種心: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痴心、離痴心、昏昧心、散亂心、廣大心、不廣大心、有上心、無上心、得定心、無定心、解脫心、未解脫心。
觀察心念的無常,念念生滅,更無常住之時,故觀為無常
法念住
第四念住為法念住,其下分五種:五蓋五取蘊六處七覺支四諦
·         五蓋,即修習禪定的五種障礙:欲貪、瞋恚、昏沉與睡眠、掉舉和追悔、疑。
·         五取蘊,即五蘊,
·         六處,即六內處與六外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         七覺支,即七種覺悟因素:擇法精進輕安
·         四諦,即四聖諦:苦、集、滅、道。
觀察法的無我,法為除上三者所余的一切,法無自主自在之性質,所以觀察為無我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聲聞地》解說法念住中的法為二十種法。
四念處為佛教重要的修行解脫方法,修行此道,能夠達到清淨有情,並超越愁、悲,消除苦和憂,並能得道驗證涅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卷第四百六

第二分善現品第六之一 (2025.10.10) 一、摘錄  「復次,善現!譬如外事所有草、木、根、莖、枝、葉及花、果等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假施設謂為外事草、木、根等。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