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15備03 2016-週4


1503  2016-
第二章 歸戒儀軌(備覽 pg13)

1.  如何將戰爭的一天,變成喜悅的一天? 須認識無明,體會正法,體會心的無自性。

2. 提醒自己怎麼對著境去觀察。透過因緣,體會心的無自性。遇到困難,祈求一切智智。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利他

1307  20161
廣論:P229L1~P228L9
手抄(第十四冊):P4L1~P55L2

1.科判:(*表本週進度)
   辛二 依寂天佛子著述而修分三 
         *壬一 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過患 
         *壬二 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 
         *壬三 修習自他相換法之次第分二 
          *癸一 除其障礙 
          *癸二 正明修法 

2. 你要想很快地救護自己、救護他人的話,那你必定要用這個方法,這一個自己、別人換一換。這個辦法,是非常地奧妙、非常地深密、非常地殊勝。

3.《入行論》云:「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起。此何須繁說,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觀此二差別。若不能真換,自樂及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4. 佛之所以為成佛,像這樣地恭敬,沒有一個地方不恭敬他,他為什麼能夠成佛?就是利他!而且懂得怎麼利他。

5.【謂當思惟,唯自愛執,乃是一切衰損之門,愛執他者,則是一切圓滿的根本。】

6. 真正說起來,這個都是「隨心而轉」。就是我們就是這樣的狀態!主要的靠什麼?就是你怎麼個修習,修習就是多練,多試!所以沒有一件事情例外的,都是跟著你心裡面轉。


7.【即此論云:「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

8.「困難不應退」,反過來,遇到困難的時候,正是我們真正得到功德的時候。


9.我們要脫苦而去皈依,在這種原因之下,找到了皈依的必然對象是佛陀。但是,因為皈依佛陀而皈依三寶,因為皈依三寶而發心,真正皈依的皈依法寶,這是唯一的幫忙我們真正脫苦的。而想脫苦的,必定要這一條路,要分分斷證過失斷除,功德要做到。你能夠做到多少,就得到多少好處。既然現在你要求的話,然後你要去做的話,就是要克服這個困難!當困難現起的時候,不但不應該退,  而且要咬緊牙關去做;不但咬緊牙關,而且要感到高興。

10.我們對性空緣起的這個道理,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的話,修那個方法很容易。為什麼?一切法本來沒有天生如此的,都是從因緣而生,從因緣而現,就是這樣,就是如此而已。天下哪有一個東西例外的呢?這個東西是你的,當你覺得你的時候,你就愛著得不得了,一旦就是你的,你送給別人的話,就跟你了不相干,或者給別人拿去了,這個就了不相干!天下的事情就是這麼簡單!所以了解了這個緣起性空的道理,修起來就很容易了。

11.平常把自己看得重得不得了,把別人都不管,這個兩個心裡邊換掉。就是把自己,不要去管它,一天到晚管他人,怎麼樣使他人快樂,怎麼使他人離苦,就是這個。【應當發心愛他如自,棄自如他】


12.要曉得平常我們生死的根本,就是我愛執。現在你能夠一換的話,,它不但是啟發了菩提心,而且還是對我愛執(的對治),你要換,偏偏換不過來,為什麼?就有個愛我執!現在你要換才曉得:原來這個一切的快樂,都是利他,一切的痛苦,都是自利。

˙這樣的信心生起來以後,幫助別人這個心情就生起來了,因為看見你的一切的利益,都是從幫助別人而來。
˙那個時候,你一心一意地就是忙,怎麼樣幫人家解決他的痛苦,幫人家得到快樂,這個就是前面所說的大慈悲心。

˙我跟他自己跟別人,不是天生來就是這個樣的,只是互相觀待。
˙這個身體本身是父母的精血,只是因為你現在這個識心所執著攝持的。

13.如是除自他換諸障礙已,正修習者。
˙今乃了知第一怨敵即我愛執。
˙應後依止念及正知,堅固決定勵力滅除。
˙其未生者當令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續。

14.如昔於自愛樂執著,今於他所應令發起愛執之心,如云:「應執餘如我。」能發如是愛執有情,其因謂當念彼恩德,或見於自所作饒益。(觀功念恩)

15.《入行論》云:「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16.即前論云:「悲堅為根本,菩提心苗生,專利他覺果,諸佛子應修。若修令堅固,諸怖他苦者,能捨靜慮樂,而趣入無間,此奇此應讚,此為勝士法。」

17.若爾當如何修。「須從最初次第學習。」
˙人方便者,謂發大菩提心,隨作何事,悉學利益有情。

˙故一切時應觀於此令心生起。若生者善,若未生者莫如是住, 
應常親近開示此法大善知識,常與如是修心伴侶共同居住,觀閱顯示此法經論,勤修此因積聚資糧,淨此障礙。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卷八十五 不壞假名而說法性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八十五  
<初分學般若品第二十六之一>106.1.12

1.
「尊者善現智慧甚深,不壞假名而說法性。」 
 經文:
  佛告憍尸迦:「色但假名,受、想、行、識但假名,如是假名不離法性,具壽善現不壞如是色等假名而說色等法性。所以者何?色等法性無壞無不壞,是故善現所說亦無壞無不壞。

2.如佛所說,諸所有法無非假名。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但假名已,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經文: 
  「憍尸迦!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不於色學,不於受、想、行、識學。何以故?憍尸迦!是菩薩摩訶薩,不見色可於中學,不見受、想、行、識可於中學故。

3.何緣菩薩摩訶薩不見色,不見受、想、行、識? 
 經文:
善現答言:「憍尸迦!色色性空故,菩薩摩訶薩不見色;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性空故,菩薩摩訶薩不見受、想、行、識。憍尸迦!菩薩摩訶薩不見色故,不於色學;不見受、想、行、識故,不於受、想、行、識學。何以故?憍尸迦!不可色空見色空,不可受、想、行、識空見受、想、行、識空故。憍尸迦!不可色空於色空學,不可受、想、行、識空於受、想、行、識空學故。

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南15備03 2016-週2 戒無量無邊

南15備03  2016-週2

1.戒無量無邊,
   心無量無邊,
   境無量無邊。
(此三句似為 "敍廣"--"但戒相多途、非為一軼。心有分限、取之不同。若任境彰名、乃有無量。"之開展,但隱約覺得,戒,是將心連到法界的一條路徑。)

2.戒的精神,在於取捨。
 


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南13春07 2015週53 增上意樂

1307  201553
廣論:P223L10~P224LL1
手抄(第十三冊):P4~P16

1.科判:(*表本週進度)
壬二 如次正修分三 
   癸一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分二 
    子一 引發生起此心所依分二 
      丑一 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丑二 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子二 正發此心分三 
     丑一 修慈 
      丑二 修悲 
      丑三 修增上意樂 
    *癸二 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 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2. 雖然有幫助別人的心,但是你必定要有幫助別人的能力。。同樣的道理,雖然我們看見的苦,我們想脫苦,但是你必定要有脫苦的方法。
3.  你要幫助一切人的心,怎麼樣才能夠滿幫助人的願這個時候,叫作菩提心。
4.  如皈依中說,由思惟身語意三事業功德,先應盡力增長淨信。論說信為欲依,次於彼德發起誠心證得之欲,則於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種智必不可少。
5.  「魚子菴樹果,菩薩發大心,三事因中多,結果者甚少。」這個魚產卵的時候,非常多、非常多,一大堆成千上萬的,但是最後那些能夠長出來的,很少;菴樹也是另外一種。還有菩薩發心,發心的人非常、非常多,但是結果的時候,非常少、非常少。為什麼呢?為什麼呢?

*為什麼原因呢?就是理路不清楚,次第不明白;乃至於明白了以後,也沒有如量、如理如量地修證,去增上它。(如何做?請看第8項)

6. 所以眼前是以自力,然後因力,不斷地加行,再加上外面的力量來配合,四力(自、他、因、加行)具足的話,那更是堅固!

7.  如果我們 善根不夠,力量不足的時候,他告訴我們種種不同的方法來加強它。這個裡邊最好的一樣東西:「隨喜」!你在任何時候,少用功力。還有一個:「供養」。你不要用太大的功力,就可以能夠積聚無比的、圓滿的廣大資糧。
8.  第一個你正確地、如理了解了,你只要去做。我們總是看見什麼,總是馬上反應到;看見的事情是外面的,然後呢你現在修的,是修你自己的怎麼樣把外面看見的情況,經過你的正知見,變成功你的功德。他不對,你了解了他不對,你要策發你的悲愍心;他對了,你了解了這個,然後你的隨喜心。所以不管他對、不對,對你來說總是增長功德。否則你看見不對,你就輕視他;看見他對了,你就嫉妒他。結果同樣地不管對是不對,你總歸自己傷害自己。然後你做對了,更進一步你還要隨喜。別人你也隨喜,自己也隨喜,所以不管遇見任何環境一切時處,你一直在增長。
(發心後增上意樂之實修方法)

9.你隨時用那個正知見,因為那個正知見的力量很微弱,你保護那個正知見的力量,那就是內心當中必然產生的這種戰兢惕厲。

10.修次初篇云:「為利一切諸有情故願當成佛,初起希求是名願心,受律儀後修諸資糧,是名行心。

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

大般若經八十四 廣說諸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八十四 
<初分受教品第二十四之三>105.1.8

1.        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教中
˙廣說三乘法,所謂聲聞、獨覺、無上乘法;
˙廣說攝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菩薩道,所謂布施波羅蜜多乃至一切三摩地門;
˙廣說攝受菩薩摩訶薩功德勝事,所謂菩薩摩訶薩於此般若波羅蜜多勤修行故,隨所生處常受化生,乃至得一切世間最妙勝辯,如是深教諸有所說,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經文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豈不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教中廣說三乘法,所謂聲聞、獨覺、無上乘法?廣說攝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菩薩道,所謂布施波羅蜜多、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若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若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若苦聖諦、集、滅、道聖諦,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若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若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若空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若五眼、六神通,若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若無忘失法、恒住捨性,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若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廣說攝受菩薩摩訶薩功德勝事,所謂菩薩摩訶薩於此般若波羅蜜多勤修行故,隨所生處常受化生,於不退神通能自在遊戲,從一佛土趣一佛土,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諸佛世尊,隨所願樂種種善根皆能修習速得圓滿,於諸佛所聞持正法乃至無上正等菩提,能不忘失亦無懈廢,恒居勝定離散亂心,由此為緣得無礙辯、無斷盡辯、無疏謬辯、迅辯、應辯、凡所演說豐義味辯、一切世間最妙勝辯?」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大般若經八十三 不分別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八十三 
<
初分受教品第二十四之二>105.01.07

1.        不分別
經文: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遠離不遠離。

卷第四百六

第二分善現品第六之一 (2025.10.10) 一、摘錄  「復次,善現!譬如外事所有草、木、根、莖、枝、葉及花、果等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假施設謂為外事草、木、根等。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