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13:25 may(月) 心靈講座1040927如得法師
1.中秋節快樂!雖然這邊沒有柚子月餅,不過這裏有心靈享宴。
2.法師引述在辦美國大專營,到第三天有一個學生舉手發問法師說,法師你在幫我們洗腦,法師說,對!我在幫你洗腦,你一生當中,你所接受的哪一項不是被洗腦?問題不在洗腦,而是在到底洗的項目是好?是惡?有無幫助那才重要。
3.影片「嚴師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的年代已過了」,要好好的溝通。
4.教武功不是一種「志業」,而是一種「服務業」,導致結果大相徑庭全然不是那一回事。
5.學習的心態,決定你的高度;志向的不同,會尋找不同的老師。這些都被教出來的。人一生的第一位老師就是母親,是我們第一位領航者。舉死刑犯臨刑前,要求見母親一面,咬斷母親的乳頭一例,為何我一生中做了壞事,你從未阻止還誇講我,錯誤的教導誤我一生。
6.如果從小教導佈施,長大就不會有「捨不得」的痛苦。
7.對老師的態度,絕對會影響到學習成績。法師舉大學隨大眾的作為,大一成績不好,大二接觸廣論學習依師,老師的重要,從此學習心態改變了,學習成績炯然不同。
8.介紹師父的持戒精嚴,外在四威儀顯露禪定的功夫,如外境逆境與順境來,內心的起伏不大,他的戒功德,語功德,乃至於讓祂看到光明面,做出長遠有智慧的決定。
9.推廣有機是明知不可而為之,全是師父的悲心。法師舉sas與夢見袓母屋外乘涼,師父怕她著涼,將之抱到西廂房,然後安置在傾斜的床板上。法喻人們治療sas的方式是顛倒的。
10.法師舉師父如何幫他培養「自信」,以師父要他到美國幫忙一事。事後師父跟法師說,其實很多的障礙都是我們自設的。
11.引師父因材施教之例(壓壓另一位法師的銳氣,那位法師真的厲害,所以師父用貶法)
12.第一個領航者母親給我教導示範,為人付出,關心別人;出家後師父給我無限生命,心靈快樂。尋找一位心靈的導師是很重要。
13.(盧克宙總幹事引師父的話說),學習廣論好像是一張支票,到印度求法,發現按廣論上修,那邊修行人有好多人已有不同的位階,真是發現學廣論是支票兌現。
14.老師的使命,把小孩子教成聖賢。
15.物質過度,當然心靈不足。(如證法師引述)
16.教育是人類升沈的樞紐
17.如果你不放棄,我很樂意願意陪你走完最後一程,(師父日暮之年所說)
18.尋找導航者,是跟自己志向有關,
19.普遍一般人都是等到問題嚴重了,才會感受到,才會開始反省。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上師中秋祈願<轉貼>
廣論班的同學們,
你和他和我,來自不同的地方。
也許彼此意見大相逕庭,
我們有著不同的經歷、
不同的家庭背景、
不同的愛好乃至學歷,
如果讓我們自由發表
對生命的觀點,
我們相互間有可能爭吵不休、
意見相左;
但在短短幾個月、
甚至半年學習《廣論》的時間裡,
對《廣論》的歡喜,
卻把我們一顆顆的心聚合在一起。
每個人喜歡學它的原因各不相同,
因為每個人在《廣論》中重新認識自我,
尋覓生命的希望。
而對大家來說,
那是一種人生的深刻啟迪,
一扇
向深邃廣袤的悲智宇宙
開啟的大門。
在我們的周圍,
在我們的家庭中,
在不同城市,
甚至是在不同國家的人們,
對於來自600年前
與文殊無二無別的宗大師教誨,
和那親切清晰地講述《廣論》的當代高僧的法音,
油然生起了極大好感,
甚至是難抑的感動與信心。
我還聽過一些廣論班的人,
他們在學《廣論》前不識字,
對讀書毫無興趣,從不讀書,
卻也興高采烈地加入了廣論班,
成為了這古老智慧的虔誠追隨者。
就像看到那天上的圓月,
由於《廣論》的因緣
而相聚團圓的我們,
中秋快樂!
再再祈願聞思修吉祥圓滿!
六時吉祥如意!
並頌:
文殊隨諸所化心
無有分別滿其願
祈以意德速令我
美如秋月映虛空
文殊隨諸所化心
無有分別滿其願
祈以意德速令我
美如秋月映虛空
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卷第七十三 初分觀行品第十九之四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七十三
<初分觀行品第十九之四>104.09.15
<初分觀行品第十九之四>104.09.15
1.無明不生則非無明,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不生則非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
經文:
「舍利子!無明無明性空,此性空中無生無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性空,此性空中無生無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無明不生則非無明,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不生則非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
2. 「何緣故說色等不滅則非色等?」
經文: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何緣故說色等不滅則非色等?」
善現答言:「舍利子!色色性空,此性空中無滅無色;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性空,此性空中無滅無受、想、行、識。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色不滅則非色,受、想、行、識不滅則非受、想、行、識。
善現答言:「舍利子!色色性空,此性空中無滅無色;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性空,此性空中無滅無受、想、行、識。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色不滅則非色,受、想、行、識不滅則非受、想、行、識。
經文:
「舍利子!無明無明性空,此性空中無滅無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性空,此性空中無滅無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無明不滅則非無明,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不滅則非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
3. 「何緣故說色等不二則非色等?」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何緣故說色等不二則非色等?」
經文:
善現答言:「舍利子!若色若不二,若受、想、行、識若不二,如是一切皆非相應非不相應、非有色非無色、非有見非無見、非有對非無對,咸同一相,所謂無相。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色不二則非色,受、想、行、識不二則非受、想、行、識。
經文:
「舍利子!若無明若不二,若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若不二,如是一切皆非相應非不相應、非有色非無色、非有見非無見、非有對非無對,咸同一相,所謂無相。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無明不二則非無明,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不二則非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
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南13春07 2015週37
廣論:P208L5~P209L4
手抄(第十二冊):P51LL2~P74L4
1.科判
戊三 於上士道次修心分三
已一 顯示入大乘門惟是發心
已二 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
*庚一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今日進度)
已一 顯示入大乘門惟是發心
已二 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
*庚一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今日進度)
.四緣發心
.四因發心
. 四力發心
庚二 修菩提心次第分二
庚三 發起之量
庚四 儀軌受法分三
已三 既發心已學行道理分三
庚二 修菩提心次第分二
庚三 發起之量
庚四 儀軌受法分三
已三 既發心已學行道理分三
1. 初從四緣發心道理者:
.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依此發心,謂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
.雖無如是若見若聞,而由聽聞依於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
.雖未聞法,由見菩薩正法將滅,便作是念而發其心,謂念如是正法久住,能滅無量有情大苦,我為令此菩薩正法久安住故,定當發心。
.雖未觀見正法欲滅,然見惡世上品愚癡、無慚、無愧、嫉、妒、慳等,便作是念,於此世中雖於聲聞、獨覺菩提能發心者,尚屬難得,況於無上菩提發心,我且發心,餘當隨學,見難發心而發其心。共為四種發心之理,論說於大菩提發心,故是發心欲證菩提。
由何緣者:
.初由見聞希有神變生希有想,念我當得如是菩提。
.第二謂從說法師所聞佛功德,先生淨信,次於此德發欲證心。
.第三謂由不忍大乘聖教遷滅,於佛妙智發欲得心。此中由見聖教不滅,則能滅除有情大苦,亦緣除苦而發其心。然其發心主要因緣,是由不忍聖教寢滅,若不爾者,則與下說依悲發心有重復過。
.第四由見此心大利極為希貴,正由此緣之所激動,便於佛所發欲得心。又此發心,由於菩提發欲得心而為建立,非就所為而為安立。若不於佛功德修信,則於佛位不希證得,不能滅除,於辦自利執唯寂滅為足之心。若由修習慈悲門中,見於利他須大菩提欲得佛者,此能遮遣於利他中執惟寂滅為足之心,不能遮前滿足執故,又無餘法能遮彼故。又於自利執唯寂滅為足之心,非不須遮。以於小乘唯脫生死,唯有一分斷證功德,其自利義不圓滿故。又此雖脫三有衰損,然未解脫寂滅衰故。又經宣說圓滿自利是佛法身故,故於佛德淨修信已,則能觀見,況云利他即辦自利。若不得佛,亦必不可,是為不退小乘最大因緣。
4.何謂發心:
.又前所說初二發心,曾未見說慈悲所引,諸餘經論亦多僅說見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發心。
.又說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發心。故此二中,雖一一分亦應預入發心之數。
.圓滿一切德相發心者,僅見利他必須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猶非滿足,即於自利亦見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又此亦非棄舍利他,亦須為求利益他故。《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說雙求菩提與利他故。
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南13春07 2015週36
廣論:P205LL1~P208L4
手抄(第十二冊):P11L3~P51LL3
1. 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當獲定解,故更釋之。
2. 特須方便上首發菩提心,智慧上首通達空性。設修一分而未全修,若唯希求解脫生死,於奢摩他須莫誤為毘缽舍那,善修無我空性之義。然若自許是大乘者,是則必須修菩提心,如慈尊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滅。」以慧遮止墮生死邊,以悲遮止墮寂滅邊,慧不能遮墮寂滅故,不墮有邊小乘有故,菩薩道者,正所斷除墮寂邊故。
3.
你們可以把好好地把,《法華》、《華嚴》這種大經大論約略地看一看,就很清楚明白。那時候才會知道,為什麼善財童子一生取辦,為什麼大智如舍利弗,乃至於這麼多的大了不起的大聖者,沒有一個例外的,都要轉無量阿僧祇劫。而在這個裡邊佛一再說:「我出世只有一個目的,就把佛的圓滿的這一個教法給你!我的目的就這一個,而且多生多劫就告訴你們!但是你們偏偏就沒辦法聽我的!」
(利自習性難改,很難轉向利他的大菩提心,雖然佛陀一再告誡。)
(利自習性難改,很難轉向利他的大菩提心,雖然佛陀一再告誡。)
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七十一
<初分觀行品第十九之二>104.9.8
<初分觀行品第十九之二>104.9.8
1.
不生法非一、非二、非多、非異
經文:「世尊!真如不生則非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不生則非法界乃至不思議界。所以者何?真如與不生無二無二分,法界乃至不思議界與不生無二無二分。何以故?以不生法非一、非二、非多、非異,是故真如不生則非真如,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不生則非法界乃至不思議界。
2.不滅法非一、非二、非多、非異
經文:「世尊!真如不滅則非真如,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不滅則非法界乃至不思議界。所以者何?真如與不滅無二無二分,法界乃至不思議界與不滅無二無二分。何以故?以不滅法非一、非二、非多、非異,是故真如不滅則非真如,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不滅則非法界乃至不思議界。
3. 諸法入不二無妄法數
「世尊!真如入不二無妄法數,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入不二無妄法數。
4. 何謂菩薩摩訶薩?
經文:
『何謂菩薩摩訶薩?』者,舍利子!為有情類求大菩提亦有菩提故名菩薩,彼如實知一切法相而(別本有作「能」者)不執著故復名摩訶薩。」
5.何謂般若波羅蜜多?
「如尊者所云『何謂般若波羅蜜多?』者,舍利子!有勝妙慧遠有所離故名般若波羅蜜多。」
訂閱:
意見 (Atom)
卷第四百六
第二分善現品第六之一 (2025.10.10) 一、摘錄 「復次,善現!譬如外事所有草、木、根、莖、枝、葉及花、果等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假施設謂為外事草、木、根等。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四十一 一 、摘錄 : 初分巧便學品第五十五之五 <2021.05.30> 1. 「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決定不復墮於地獄、傍生、鬼界。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決定不生邊地、達絮、蔑隸車中。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決定不...
-
備覽 _ 釋律境想難 <107.04.02> 1. 課文 : ▲戒疏續云『答。此由境差、方便罪也。 由非人來、人想不捨、殺張心成而境乖異。望張方便、望非人邊本無罪也。具足五緣殺非人者、但中罪。如何其因已是中罪、義不然也。』 行宗釋云『二引...
-
南15備03 2016-週2 1.戒無量無邊, 心無量無邊, 境無量無邊。 (此三句似為 "敍廣"--"但戒相多途、非為一軼。心有分限、取之不同。若任境彰名、乃有無量。"之開展,但隱約覺得,戒,是將心連到法界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