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1307  201543
廣論:P210LL3~P211L1
手抄(第十二冊):P122L3~P125LL6

<禪聞法師開示師父行誼>

1.生生不離善知識,是一種等流的功德。
2.皈依就是救護,真正的救護就是我們內心的這種善根。這就是皈依真正的內涵。
3.學習廣論很基本的就是依止法 ,依止法的重點在修信及念恩。對師長功德多加憶念、思維串習,能發淨信。
----------------------------------------------------------------------------------------------------

4. 大菩提心這是佛法的整個的中心
5. 七因果者,謂正等覺菩提心生,此心又從增上意樂,意樂從悲,大悲從慈,慈從 報恩,報恩從念恩,憶念恩者,從知母生,是為七種。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八十 
 初分天帝品第二十二之四<104.10.24>

1.  覺一切法都無所有

經文:
「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願我當得淨佛土中無異生地及法名聲,無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及法名聲。』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所以者何?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覺一切法都無所有,名字音聲皆不可得。憍尸迦!是為菩薩摩訶薩於般若波羅蜜多如所應住不應住相。

心得:
在卷78裡,天帝釋問善現言:「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所不應住?」,善現的回答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諸法及諸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頗有體會 做一件事 一旦抱著有所得的心態,就出現了,我有所得,也出現了,心開始被束制住,不再清靜,無法去觀察思維當下要做的事(或要修習之諸法)的本質及變化。

2.  諸佛之心都無所住。
經文:
舍利子作是念言:「若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不應住者,云何應住般若波羅蜜多?」 
具壽善現知舍利子心之所念,即謂之曰:「於意云何?諸如來心為何所住?」 
舍利子言:「諸佛之心都無所住。所以者何? 
  
「善現!如來之心不住色,不住受、想、行、識。何以故?以色蘊等不可得故。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1503  2015-43
<禪聞法師開示師父年表及行誼>

1.生生不離善知識,是一種等流的功德。
2.皈依就是救護,真正的救護就是我們內心的這種善根。這就是皈依真正的內涵。
3.佛法是智慧之學
4.皈依所對境?二因?(由惡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內涵?
5.皈依對修行很關鍵
6.持戒的重點,正知而行,密護根門。
7.在事項中提昇意樂。學佛以後,在事項要做的事不能放鬆;除了事,還要考慮到人。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七十九 
<初分天帝品第二十二之三>104.10.18

1.   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所不應住?

經文: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佛十力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若常若無常;不應住佛十力若樂若苦,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樂若苦;不應住佛十力若我若無我,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我若無我;不應住佛十力若淨若不淨,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淨若不淨;不應住佛十力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住佛十力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住佛十力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空若不空;不應住佛十力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有相若無相;不應住佛十力若有願若無願,不應住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有願若無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七十八
<初分天帝品第二十二之二> 104.10.18

1.
何者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

經文:
˙「復次,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觀察內空無我、我所,觀察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無我、我所;觀察內空無相,觀察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無相;觀察內空無願,觀察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無願;觀察內空寂靜,觀察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寂靜;觀察內空遠離,觀察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遠離;觀察內空無生無滅,觀察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無生無滅;觀察內空無染無淨,觀察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無染無淨;觀察內空無作無為,觀察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無作無為。憍尸迦!是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

˙「復次,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行布施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行淨戒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行安忍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行精進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行靜慮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行般若波羅蜜多。憍尸迦!是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修一切智;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修道相智;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修一切相智。憍尸迦!是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 

˙「復次,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作如是觀:『唯有諸法互相緣藉,滋潤增長遍滿充溢,無我、我所。』復作是觀:『菩薩摩訶薩迴向心不與菩提心和合,菩提心不與迴向心和合,迴向心於菩提心中無所有不可得,菩提心於迴向心中無所有不可得。菩薩摩訶薩雖觀諸法,而於諸法都無所見。』憍尸迦!是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

2. 云何菩薩摩訶薩應住般若波羅蜜多?

經文:
˙爾時,具壽善現告天帝釋言:「憍尸迦!汝問云何菩薩摩訶薩應住般若波羅蜜多者,諦聽!諦聽!當為汝說菩薩摩訶薩於般若波羅蜜多,如所應住不應住相。
˙憍尸迦!色色性空,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性空,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性空。若色性空,若受、想、行、識性空,若菩薩摩訶薩性空,如是一切皆無二無二分。憍尸迦!菩薩摩訶薩於般若波羅蜜多應如是住。

3.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所不應住? 

經文:
˙善現答言:「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色,不應住受、想、行、識。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七十七 
<初分天帝品第二十二之一>104.10.18

1.
何者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云何菩薩摩訶薩應住般若波羅蜜多?云何菩薩摩訶薩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經文:
「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思惟色無常,思惟受、想、行、識無常;思惟色苦,思惟受、想、行、識苦;思惟色無我,思惟受、想、行、識無我;思惟色不淨,思惟受、想、行、識不淨;思惟色空,思惟受、想、行、識空;思惟色無相,思惟受、想、行、識無相;思惟色無願,思惟受、想、行、識無願;思惟色寂靜,思惟受、想、行、識寂靜;思惟色遠離,思惟受、想、行、識遠離;思惟色如病,思惟受、想、行、識如病;思惟色如癰,思惟受、想、行、識如癰;思惟色如箭,思惟受、想、行、識如箭;思惟色如瘡,思惟受、想、行、識如瘡;思惟色熱惱,思惟受、想、行、識熱惱;思惟色逼切,思惟受、想、行、識逼切;思惟色敗壞,思惟受、想、行、識敗壞;思惟色衰朽,思惟受、想、行、識衰朽;思惟色變動,思惟受、想、行、識變動;思惟色速滅,思惟受、想、行、識速滅;思惟色可畏,思惟受、想、行、識可畏;思惟色可厭,思惟受、想、行、識可厭;思惟色有災,思惟受、想、行、識有災;思惟色有橫,思惟受、想、行、識有橫;思惟色有疫,思惟受、想、行、識有疫;思惟色有癘,思惟受、想、行、識有癘;思惟色性不安隱,思惟受、想、行、識性不安隱;思惟色不可保信,思惟受、想、行、識不可保信;思惟色無生無滅,思惟受、想、行、識無生無滅;思惟色無染無淨,思惟受、想、行、識無染無淨;思惟色無作無為,思惟受、想、行、識無作無為。憍尸迦!是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
1307  201542
廣論:P210L2~P210L10
手抄(第十二冊):P109L1~P122LL1

1.當依善士聽大乘藏諦思惟等,勤修加行。非唯他勸非隨他轉,非為仿效其規式等。當由自力至誠發心樹立根本,以其菩薩一切諸行皆依此故。

2.邊見本身一定是離不開這個我。基於我們不正確的見解,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執著。

3.如果說沒有、不起心動念,就是在癡相當中。

4.佛戒制的目?能解煩惱、能出生死,這個才是戒的根本!

5.能生煩惱之因分六。(1)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2)所緣者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3)猥雜者,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4)言教者聽聞邪法,(5)串習者謂增長煩惱昔串習力,(6)作意者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於無常妄執常等非理作意。

6.前面所說的異熟因果,這個地方就是煩惱的隨眠。

7.隨眠生起的時候須有個所緣,所謂「順生煩惱的境界現前」。十二因緣當中說的,叫「觸、受」,下面就是跟著「愛」。觸的特質是什麼?三事和合生觸─根、境、識。煩惱生起來的時候一定在境界上面生起來的。

8.是不是現在在緣念善法?是不是拿精進來策勵自己?

9. 煩惱相:十使(五鈍使、五利使;十根本煩惱)
注:1.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煩惱」。       
    2.十使為:貪、瞋、癡、慢、疑、身、邊、邪、取、戒。「使」即驅役之義。 
    3、五鈍使:謂貪、瞋、癡、慢、疑也。「鈍」謂遲鈍,謂此五種妄惑,由推身見等五種利使而生,對利而言,故名為鈍。     4.五利使:謂身、邊、邪、取、戒也。「利」即快利,謂此五種妄惑,動念即生,造次恆有也。
    5.十使之意,分別為: 

一、貪,貪愛五欲;
二、瞋,瞋恚無忍;
三、痴,愚痴無明;
四、慢,驕慢自大;
五、疑,狐疑猜忌;
六、身見,執取五蘊根身;
七、邊見,執取常斷二見;
八、邪見,謗無因果,壞諸善事;
九、見取見,執持成見,非果計果;
十、戒禁取見,執持不正戒,非因計因。
10.懂得了煩惱以後,當境界現起時,你會發現內心上的狀態。看看這個內心的狀態是什麼,是煩惱相應的,還是出煩惱相應的?你覺得他不合理,他不合理是他的事情,你覺得他不合理的,那就是你的事情,那就是你的煩惱;如果你要修學佛法的話,就從這個地方要把它降伏它,所以叫「現在於內」,在裡邊要鬥這個煩惱。「不鬥煩惱是戒不能淨」,這個戒的真正的特質。

11.四犯因

卷第四百六

第二分善現品第六之一 (2025.10.10) 一、摘錄  「復次,善現!譬如外事所有草、木、根、莖、枝、葉及花、果等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假施設謂為外事草、木、根等。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