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

卷第一百九十七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六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九十七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六>107.03.07

1. 生者清淨故布施波羅蜜多清淨

   經文:
「善現!生者清淨故布施波羅蜜多清淨,布施波羅蜜多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生者清淨,若布施波羅蜜多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生者清淨故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淨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生者清淨,若淨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2. 生者清淨故內空清淨

 經文:  :
「善現!生者清淨故內空清淨,內空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生者清淨,若內空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生者清淨故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清淨,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生者清淨,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3.
190卷至201卷之文字架構以同程式語言之迴圈(Loop)方式開展,第一迴圈(內迴圈)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 第二迴圈為諸法(註一)

4.本卷(197)內迴圈為生者、養育者、士夫

5.願持誦大般若經(197)功德,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願同證得一切智智。

註一
   1.色,受、想、行、識
2.
眼處,耳、鼻、舌、身、意處
3.
色處,聲、香、味、觸、法處
4.眼界,色界,眼識界,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5.耳界,聲界,耳識界,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
6.鼻界,香界,鼻識界,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
7.舌界,味界,舌識界,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
8.身界,觸界,身識界,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
9.意界,法界,意識界,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10.地界,水、火、風、空、識界
11.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
12.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13.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  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14.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15.苦聖諦,集、滅、道聖諦
16.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17.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18.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19.空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
20. 菩薩十地
21.五眼,六神通
22.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23.無忘失法,恒住捨性
24.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
25.
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
26.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27.獨覺菩提
28.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29.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2018年2月18日 星期日

卷第一百九十六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五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九十六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五 <107.02.19>

1.有情清淨故鼻界清淨

經文:
「善現!有情清淨故鼻界清淨,鼻界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有情清淨,若鼻界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有情清淨故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有情清淨,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2.有情清淨故舌界清淨

經文:
「善現!有情清淨故舌界清淨,舌界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有情清淨,若舌界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有情清淨故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有情清淨,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3.190卷起之文字架構以同程式語言之迴圈(Loop)方式開展,第一迴圈(內迴圈)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 第二迴圈為諸法(註一)

4.本卷(196)內迴圈為有情、命者、生者

5.願持誦大般若經(196)功德,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願同證得一切智智。

註一
      1.色,受、想、行、識
2.
眼處,耳、鼻、舌、身、意處
3.
色處,聲、香、味、觸、法處
4.眼界,色界,眼識界,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5.耳界,聲界,耳識界,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
6.鼻界,香界,鼻識界,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
7.舌界,味界,舌識界,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
8.身界,觸界,身識界,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
9.意界,法界,意識界,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10.地界,水、火、風、空、識界
11.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
12.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13.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  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14.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15.苦聖諦,集、滅、道聖諦
16.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17.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18.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19.空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
20. 菩薩十地
21.五眼,六神通
22.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23.無忘失法,恒住捨性
24.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
25.
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
26.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27.獨覺菩提
28.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29.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卷第一百九十五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四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九十五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四 <107.02.18>

1.   1. 知者清淨即五眼清淨

經文:
「善現!知者清淨即五眼清淨,五眼清淨即知者清淨。何以故?是知者清淨與五眼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知者清淨即六神通清淨,六神通清淨即知者清淨。何以故?是知者清淨與六神通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2.   2. 知者清淨即無忘失法清淨

經文:
「善現!知者清淨即無忘失法清淨,無忘失法清淨即知者清淨。何以故?是知者清淨與無忘失法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知者清淨即恒住捨性清淨,恒住捨性清淨即知者清淨。何以故?是知者清淨與恒住捨性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3.  190卷起之文字架構以同程式語言之迴圈(Loop)方式開展,第一迴圈(內迴圈)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 第二迴圈為諸法(註一)

 4.本卷(195)內迴圈為知者見者有情

5.    5. 願持誦大般若經(195)功德,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願同證得一切智智。迴     向 李準  往生善趣,學弘宗大師教法;游鴻利大德業障病障悉消除,身心早日得安康 。

註一
      1.色,受、想、行、識
2.
眼處,耳、鼻、舌、身、意處
3.
色處,聲、香、味、觸、法處
4.眼界,色界,眼識界,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5.耳界,聲界,耳識界,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
6.鼻界,香界,鼻識界,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
7.舌界,味界,舌識界,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
8.身界,觸界,身識界,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
9.意界,法界,意識界,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10.地界,水、火、風、空、識界
11.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
12.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13.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  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14.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15.苦聖諦,集、滅、道聖諦
16.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17.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18.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19.空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
20. 菩薩十地
21.五眼,六神通
22.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23.無忘失法,恒住捨性
24.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
25.
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
26.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27.獨覺菩提
28.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29.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2018年2月17日 星期六

真如老師為臺灣心靈提升營錄影開示-節錄有關於般若經部分

真如老師為臺灣心靈提升營錄影開示(開示日期:2018.01.26)
-節錄有關於般若經部分

  所以在這樣的團體中,我們也常常思考:「福智的核心價值到底是什麼?」比如師父為什麼要起名叫「福智」呢?什麼樣的「福」、什麼樣的「智」會讓我們永遠地離開痛苦,最究竟地達成快樂呢?
  所以在這裡面大家就清楚:《菩提道次第廣論》源於《般若經》,五大論的教授也是對《般若經》的詳盡闡述,也是對《菩提道次第廣論》廣開的學習過程。那麼為什麼佛要說《般若經》呢?我們需要了解《般若經》嗎?佛說的所有的法,都是為了救我們身心中的苦——現世的苦、後世的苦,甚至是無量劫的大苦。那麼我們苦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佛在教典裡面說是源於「無明」。所以它是有因的,苦是有因的。那麼這個因可不可以改變呢?如果不可以改變的話,那就不用修行了;因為它可以改變,所以佛說了痛苦的終極對治辦法,就是空性、就是《廣論》後面的「毘缽舍那」。
  所以,沿著清晰的道次第,從「親近善知識」開始直至「止觀雙運」,所有的教授都是為了讓我們的身心逐步地離開煩惱,然後逐步地得到快樂,所以是一個發現之旅。而且我們會學到龍樹菩薩、無著菩薩——這兩位是佛陀在經典中授記、了解佛陀的密意的聖者(水波註一)。由這兩位祖師菩薩所造作的論,我們沿著這樣的論來了解《般若經》的內義。了解《般若經》的內義之後,我們將用《般若經》了解到的定解修行,來修正自己。把不慈悲的修成慈悲的,沒有隨順空性慧的修成隨順空性慧的,而且不信因果的慢慢地建立對因果的正信,乃至深信,乃至決定信。

<千江有水,月投千江>

  其實這是讓我們的內心變得越來越深刻的一個過程。當我們越來越深刻的時候,就會透過眼前發生的一切去洞悉,比如:諸法存在的真相到底是什麼?眼前發生的事情看起來是那樣,但它的真相到底是什麼?苦樂的真相到底是什麼?生死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我活過今天,我生命要追求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所以,當我們帶著內心的很多疑問、很多追求,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探索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是不會失望的。因為這裡面可以說百分之百的,甚至是百分之一千的會回答我們的問題,因為有一些問題要不是佛菩薩講,我們還不知道懷疑,也不知道提問,所以整個的過程是充滿驚喜的!

註一
1.《大智度論》是《摩訶般若波若蜜經》的釋論,由龍樹菩薩所著現觀莊嚴論》是彌勒菩薩所著針對的文本是二萬五千頌般若經,以三智義、四加行丶法身八種現觀共七義統攝二萬五千頌般若經的內容,到西元1938年由法尊法師引進漢地,譯成漢文並略加注釋。
2.其中現觀莊嚴論》相傳是彌勒菩薩所著,對於作者是否真為彌勒菩薩或是他人,目前學界有四種說法舉其二為 : (一)現觀莊嚴論》是無著菩薩因為《般若經》經義深奧無法通達,於是上升兜率天請求彌勒菩薩開示彌勒菩薩為了無著菩薩才開出本論。(二)有些學者主張現觀莊嚴論無著菩薩所著,為了加強此書的權威性才宣稱是受了彌勒菩薩的啟發而作
3.以上參考 " 楊翼風著(2009)《摩訶般若波若蜜經的思想研究,頁5-32。台北 : 文史哲出版社。"

2018年2月11日 星期日

卷第一百九十四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九十四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三<107.02.11>

1.  作者清淨即身界清淨

經文:
「善現!作者清淨即身界清淨,身界清淨即作者清淨。何以故?是作者清淨與身界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作者清淨即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即作者清淨。何以故?是作者清淨與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2.  作者清淨即意界清淨

經文:
「善現!作者清淨即意界清淨,意界清淨即作者清淨。何以故?是作者清淨與意界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作者清淨即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即作者清淨。何以故?是作者清淨與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3.  190卷起之文字架構以同程式語言之迴圈(Loop)方式開展,第一迴圈(內迴圈)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 第二迴圈為諸法(註一)

4.本卷(194)內迴圈為作者、受者、知者

5.  願持誦大般若經(194)功德,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願同證得一切智智。迴向26日花蓮地震中不幸罹難者往生善趣,得暇滿人身!迴向受傷、受到驚嚇的有情業障病障悉消除,身心早日得安康。

註一
   1.色,受、想、行、識
2.
眼處,耳、鼻、舌、身、意處
3.
色處,聲、香、味、觸、法處
4.眼界,色界,眼識界,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5.耳界,聲界,耳識界,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
6.鼻界,香界,鼻識界,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
7.舌界,味界,舌識界,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
8.身界,觸界,身識界,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
9.意界,法界,意識界,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10.地界,水、火、風、空、識界
11.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
12.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13.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  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14.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15.苦聖諦,集、滅、道聖諦
16.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17.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18.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19.空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
20. 菩薩十地
21.五眼,六神通
22.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23.無忘失法,恒住捨性
24.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
25.
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
26.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27.獨覺菩提
28.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29.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2018年2月7日 星期三

卷第一百九十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九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九十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九<107.02.07>

1.  我清淨即色清淨

經文:
「復次,善現!清淨即色清淨,色清淨即我清淨。何以故?是我清淨與色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我清淨即受、想、行、識清淨,受、想、行、識清淨即我清淨。何以故?是我清淨與受、想、行、識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2.  我清淨即眼處清淨
   
經文:
「善現!清淨即眼處清淨,眼處清淨即我清淨。何以故?是我清淨與眼處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我清淨即耳、鼻、舌、身、意處清淨,耳、鼻、舌、身、意處清淨即我清淨。何以故?是我清淨與耳、鼻、舌、身、意處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3.190卷起之文字架構以同程式語言之迴圈(Loop)方式開展,第一迴圈(內迴圈)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 第二迴圈為諸法(註一)

4.比較:184卷後半段至1895卷之文字架構以同程式語言之迴圈(Loop)方式開展,第一迴圈(內迴圈)諸法(註一)第二迴圈為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 
可以看出差異在內、外迴圈互換。外迴圈定義為先依次遞迴。

註一
   1.色,受、想、行、識
2.
眼處,耳、鼻、舌、身、意處
3.
色處,聲、香、味、觸、法處
4.眼界,色界,眼識界,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5.耳界,聲界,耳識界,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
6.鼻界,香界,鼻識界,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
7.舌界,味界,舌識界,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
8.身界,觸界,身識界,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
9.意界,法界,意識界,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10.地界,水、火、風、空、識界
11.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
12.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13.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  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14.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15.苦聖諦,集、滅、道聖諦
16.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17.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18.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19.空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
20. 菩薩十地
21.五眼,六神通
22.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23.無忘失法,恒住捨性
24.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
25.
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
26.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27.獨覺菩提
28.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29.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卷第一百八十四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八十四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三 <107.01.21>
 
1.我清淨即色清淨

經文:

「復次,善現!清淨即清淨,色清淨即我清淨。何以故?是我清淨與色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我清淨即受、想、行、識清淨,受、想、行、識清淨即我清淨。何以故?是我清淨與受、想、行、識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2.184卷後半段至1895卷之文字架構以同程式語言之迴圈(Loop)方式開展,第一迴圈(內迴圈)諸法(註一)第二迴圈為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 

註一

   1.色,受、想、行、識
2.
眼處,耳、鼻、舌、身、意處
3.
色處,聲、香、味、觸、法處
4.眼界,色界,眼識界,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5.耳界,聲界,耳識界,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
6.鼻界,香界,鼻識界,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
7.舌界,味界,舌識界,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
8.身界,觸界,身識界,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
9.意界,法界,意識界,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10.地界,水、火、風、空、識界
11.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
12.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13.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  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14.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15.苦聖諦,集、滅、道聖諦
16.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17.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18.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19.空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
20. 菩薩十地
21.五眼,六神通
22.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23.無忘失法,恒住捨性
24.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
25.
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

26.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27.獨覺菩提
28.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29.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卷第四百六

第二分善現品第六之一 (2025.10.10) 一、摘錄  「復次,善現!譬如外事所有草、木、根、莖、枝、葉及花、果等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假施設謂為外事草、木、根等。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