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關於拜懺與無作
1.上師說,透過拜佛可以淨除很多罪障,能拜一拜,就拜一拜,能拜兩拜,就拜兩拜,不能拜的,就稱誦佛名,也可以淨除很多罪障。早晨拜佛,這一天不一樣;天天拜佛,這一生就不一樣!。沒有什麼惡業,經得起(拜懺)窮追猛打。
2.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早晨拜佛,這一天不一樣;天天拜佛,這一生就不一樣!」,以下是我體會的幾點:
2-1 拜懺時與正法相應;每日拜懺,並可養成精進習性。
2-2 拜懺時,拜懺後,心特別輕安,與正法相應的潛意識運做,把今天生活與工作需處理的問題,預先做了一個合適的安排。
2-3 就像明跟暗,光明來了暗自然沒有。我們平常一切時處一定是心對境,心都是隨順著無明。拜懺時與明(正法)相應,無明(煩惱)就沒有。
2-4. 拜懺後,"無作"的影響。若拜懺儀軌相對於"作",則拜懺後之"拜懺無作"增長,故「早晨拜佛,這一天不一樣!」。
5.以上拋磚引玉,歡迎師兄姐也分享拜懺實證的受用與心得,及如何堅持及實踐每日拜懺。
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卷第一百七十四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七十四
初分讚般若品第三十二之三<106.04.09>
1. 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於諸法不作大不作小,不作集不作散,不作有量不作無量,不作廣不作狹,不作有力不作無力。故說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名大波羅蜜多。
經文: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於眼界不作大不作小,於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作大不作小;於眼界不作集不作散,於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作集不作散;於眼界不作有量不作無量,於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作有量不作無量;於眼界不作廣不作狹,於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作廣不作狹;於眼界不作有力不作無力,於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作有力不作無力。世尊!我緣此意,故說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名大波羅蜜多。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於耳界不作大不作小,於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作大不作小;於耳界不作集不作散,於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作集不作散;於耳界不作有量不作無量,於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作有量不作無量;於耳界不作廣不作狹,於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作廣不作狹;於耳界不作有力不作無力,於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作有力不作無力。世尊!我緣此意,故說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名大波羅蜜多。
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卷第一百七十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七十二
初分隨喜迴向品第三十一之五<106.03.26>
1.
如彼過去未來現在諸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我亦如是隨喜迴向。
經文:
佛言:「善現!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普於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聲聞、獨覺、菩薩及餘一切有情諸善根等,不取、不捨、不矜、不懱(別本有作「蔑」者),非有所得、非無所得,又知諸法無生無滅、無染無淨、無增無減、無去無來、無聚無散、無入無出,作如是念:『如彼過去未來現在諸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我亦如是隨喜迴向。』善現!齊是菩薩摩訶薩所起隨喜迴向,我說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無等無等等。
2. 如解脫,色亦如是 。
「復次,善現!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欲於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從初發心至得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入無餘依般涅槃後乃至法滅,於其中間所有一切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善根,若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若餘無量無邊佛法,若諸聲聞、獨覺、菩薩功德善根,若餘有情所有施性、戒性、修性三福業事及餘善法,合集稱量現前發起無倒隨喜迴向心者,應作是念:『如解脫,色亦如是;如解脫,受、想、行、識亦如是。如解脫,眼處亦如是;如解脫,耳、鼻、舌、身、意處亦如是。如解脫,色處亦如是;如解脫,聲、香、味、觸、法處亦如是。如解脫,眼界亦如是;如解脫,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如是。如解脫,耳界亦如是;如解脫,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如是。如解脫,鼻界亦如是;如解脫,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如是。如解脫,舌界亦如是;如解脫,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如是。如解脫,身界亦如是;如解脫,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如是。如解脫,意界亦如是;如解脫,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如是。如解脫,地界亦如是;如解脫,水、火、風、空、識界亦如是。如解脫,無明亦如是;如解脫,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亦如是。如解脫,布施波羅蜜多亦如是;如解脫,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如是。如解脫,內空亦如是;如解脫,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亦如是。如解脫,真如亦如是;如解脫,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亦如是。如解脫,苦聖諦亦如是;如解脫,集、滅、道聖諦亦如是。如解脫,四靜慮亦如是;如解脫,四無量、四無色定亦如是。如解脫,八解脫亦如是;如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如是。如解脫,四念住亦如是;如解脫,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如是。如解脫,空解脫門亦如是;如解脫,無相、無願解脫門亦如是。如解脫,五眼亦如是;如解脫,六神通亦如是。如解脫,佛十力亦如是。如解脫,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亦如是。如解脫,無忘失法亦如是;如解脫,恒住捨性亦如是。如解脫,一切智亦如是;如解脫,道相智、一切相智亦如是。如解脫,一切陀羅尼門亦如是;如解脫,一切三摩地門亦如是。如解脫,戒蘊亦如是;如解脫,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蘊亦如是。如解脫,過去未來現在一切法亦如是;如解脫,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亦如是。如解脫,一切佛菩提涅槃亦如是;如解脫,無數無量無邊佛法亦如是。如解脫,一切佛弟子亦如是;如解脫,一切佛弟子諸根成熟亦如是;如解脫,一切佛弟子般涅槃亦如是;如解脫,一切佛弟子諸法亦如是。如解脫,一切獨覺亦如是;如解脫,一切獨覺諸根成熟亦如是;如解脫,一切獨覺般涅槃亦如是;如解脫,一切獨覺諸法亦如是。如解脫,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佛弟子獨覺法性亦如是;如解脫,一切有情亦如是;如解脫,一切法性亦如是;如解脫,一切隨喜迴向亦如是。如諸法性無縛無解、無染無淨、無起無盡、無生無滅、無取無捨,我於如是功德善根現前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如是隨喜非能隨喜,無所隨喜故。如是迴向非能迴向,無所迴向故。如是所起隨喜迴向非轉非息,無生滅故。』
卷第一百七十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七十一
<初分隨喜迴向品第三十一之四>106.03.19
1.
是菩薩摩訶薩如是隨喜迴向,不雜眾毒終至甘露無上菩提。
經文:
「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如實知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若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若非三世則不可以彼有相為方便、有所得為方便發生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以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法自性不生,若法不生則無所有,不可以彼無所有法隨喜迴向無所有故。
「是菩薩摩訶薩如是隨喜迴向,不雜眾毒終至甘露無上菩提。
「是菩薩摩訶薩如是隨喜迴向,不雜眾毒終至甘露無上菩提。
2. 正起隨喜迴向
經文:
「復次,大士!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應作是念:『如十方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如實照了功德善根有如是法,可依是法發生無倒隨喜迴向,我今亦應依如是法發生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為正起隨喜迴向。』」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第一百七十、 隨喜迴向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七十
初分隨喜迴向品第三十一之三<106.03.04>
初分隨喜迴向品第三十一之三<106.03.04>
1. 若菩薩摩訶薩於所修作諸福業事,正知離色,離受、想、行、識等諸法,是菩薩摩訶薩於所修作諸福業事如是正知,能正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經文:
「復次,大士!若菩薩摩訶薩於所修作諸福業事,正知離色,離受、想、行、識;正知離眼處,離耳、鼻、舌、身、意處;正知離色處,離聲、香、味、觸、法處;正知離眼界,離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正知離耳界,離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正知離鼻界,離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正知離舌界,離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正知離身界,離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正知離意界,離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正知離地界,離水、火、風、空、識界;正知離無明,離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正知離布施波羅蜜多,離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正知離內空,離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正知離真如,離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正知離苦聖諦,離集、滅、道聖諦;正知離四靜慮,離四無量、四無色定;正知離八解脫,離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正知離四念住,離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正知離空解脫門,離無相、無願解脫門;正知離五眼,離六神通;正知離佛十力,離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正知離無忘失法,離恒住捨性;正知離一切智,離道相智、一切相智;正知離一切陀羅尼門,離一切三摩地門;正知離菩薩摩訶薩行;正知離佛無上正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於所修作諸福業事如是正知,能正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2. 若菩薩摩訶薩正知所修隨喜俱行諸福業事遠離所修隨喜俱行諸福業事自性,是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離性般若波羅蜜多,能正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經文:
「復次,大士!若菩薩摩訶薩正知所修隨喜俱行諸福業事遠離所修隨喜俱行諸福業事自性,正知如來、應、正等覺遠離如來、應、正等覺自性,正知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功德遠離如來、應、正等覺功德自性;正知聲聞、獨覺、菩薩遠離聲聞、獨覺、菩薩自性,正知聲聞、獨覺、菩薩所修善根遠離聲聞、獨覺、菩薩善根自性;正知菩提心遠離菩提心自性,正知迴向心遠離迴向心自性,正知所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遠離所迴向無上正等菩提自性;正知般若波羅蜜多遠離般若波羅蜜多自性,正知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遠離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自性;正知內空遠離內空自性,正知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遠離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自性;正知真如遠離真如自性,正知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遠離法界乃至不思議界自性;正知苦聖諦遠離苦聖諦自性,正知集、滅、道聖諦遠離集、滅、道聖諦自性;正知四靜慮遠離四靜慮自性,正知四無量、四無色定遠離四無量、四無色定自性;正知八解脫遠離八解脫自性,正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遠離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自性;正知四念住遠離四念住自性,正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遠離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自性;正知空解脫門遠離空解脫門自性,正知無相、無願解脫門遠離無相、無願解脫門自性;正知五眼遠離五眼自性,正知六神通遠離六神通自性;正知佛十力遠離佛十力自性,正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遠離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正知無忘失法遠離無忘失法自性,正知恒住捨性遠離恒住捨性自性;正知一切智遠離一切智自性,正知道相智、一切相智遠離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正知一切陀羅尼門遠離一切陀羅尼門自性,正知一切三摩地門遠離一切三摩地門自性;正知菩薩摩訶薩行遠離菩薩摩訶薩行自性;正知佛無上正等菩提遠離佛無上正等菩提自性。是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離性般若波羅蜜多,能正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3. 『如諸如來、應、正等覺及諸弟子皆已滅度,功德善根亦復如是,我所發起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之心及所迴向無上菩提其性亦爾。』
經文:
「復次,大士!諸菩薩摩訶薩於已涅槃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諸弟子功德善根,若欲發起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心者,應作如是隨喜迴向,謂作是念:『如諸如來、應、正等覺及諸弟子皆已滅度,功德善根亦復如是,我所發起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之心及所迴向無上菩提其性亦爾。』如是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無想顛倒、無心顛倒、無見顛倒。
4. 非善隨喜迴向、善隨喜迴向
經文:
若菩薩摩訶薩以取相為方便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於彼一切佛及弟子功德善根取相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為非善隨喜迴向。以過去佛及弟子眾功德善根非相無相所取境界,是菩薩摩訶薩以取相念發起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故非善隨喜迴向,由此因緣墮想顛倒、墮心顛倒、墮見顛倒。若菩薩摩訶薩不取相為方便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於彼一切佛及弟子功德善根離相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為善隨喜迴向,由此因緣是菩薩摩訶薩隨喜迴向離想顛倒、離心顛倒、離見顛倒。
5. 於已滅度諸佛世尊及弟子等取相分別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大有所得故。
經文:
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大德善現!勿作是說。所以者何?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中,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弟子眾功德善根皆無所有不可得故,所作隨喜諸福業事亦無所有不可得故,發心迴向無上菩提亦無所有不可得故。此中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觀:『過去諸佛及弟子眾功德善根性皆已滅,所作隨喜諸福業事、發心迴向無上菩提性皆寂滅,我若於彼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弟子眾功德善根取相分別,及於所作隨喜俱行諸福業事、發心迴向無上菩提取相分別,以是取相分別方便發起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諸佛世尊皆所不許。何以故?於已滅度諸佛世尊及弟子等取相分別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大有所得故。』
6. 正確迴向作意:『如諸如來、應、正等覺以無上佛智了達遍知諸功德善根有如是類、有如是體、有如是相、有如是法而可隨喜,我今亦應如是隨喜。又如諸如來、應、正等覺以無上佛智了達遍知應以如是諸福業事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我今亦應如是迴向。』
經文:
具壽善現白言:「大士!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若欲不謗諸佛世尊而發隨喜迴向心者,應作是念:『如諸如來、應、正等覺以無上佛智了達遍知諸功德善根有如是類、有如是體、有如是相、有如是法而可隨喜,我今亦應如是隨喜。又如諸如來、應、正等覺以無上佛智了達遍知應以如是諸福業事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我今亦應如是迴向。』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於諸如來、應、正等覺及弟子等功德善根應作如是隨喜迴向,若作如是隨喜迴向則不謗佛,隨佛所教,隨法而說。是菩薩摩訶薩如是隨喜迴向之心不雜(別本有作「永離」者)眾毒,終至甘露無上菩提。
7. 隨喜迴向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
經文:
「復次,大士!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於諸如來、應、正等覺及弟子等功德善根應作如是隨喜迴向。如色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如受、想、行、識不墮欲界、色界、無色界,既不墮三界則非過去未來現在,隨喜迴向亦應如是。
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卷第一百六十九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六十九
初分隨喜迴向品第三十一之二<106.02.26>
1.
普緣十方無數無量無邊世界,一一世界無數無量無邊諸佛已涅槃者,從初發心乃至法滅所有善根,及弟子等所有善根,一切合集現前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經文:
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上座善現言:「大德!彼菩薩摩訶薩緣如是事起隨喜迴向心,實無如是所緣事如彼菩薩摩訶薩所取相。」
具壽善現言:「大士!若無所緣事如所取相者,彼菩薩摩訶薩隨喜迴向心,以取相為方便,普緣十方無數無量無邊世界,一一世界無數無量無邊諸佛已涅槃者,從初發心乃至法滅所有善根,及弟子等所有善根,一切合集現前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如是所起隨喜迴向,將非顛倒?如於無常謂常,是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於苦謂樂,是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於無我謂我,是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於不淨謂淨,是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此於無相而取其相,亦應如是。
具壽善現言:「大士!若無所緣事如所取相者,彼菩薩摩訶薩隨喜迴向心,以取相為方便,普緣十方無數無量無邊世界,一一世界無數無量無邊諸佛已涅槃者,從初發心乃至法滅所有善根,及弟子等所有善根,一切合集現前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如是所起隨喜迴向,將非顛倒?如於無常謂常,是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於苦謂樂,是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於無我謂我,是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於不淨謂淨,是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此於無相而取其相,亦應如是。
2. 此所用心盡滅離變
經文:
爾時,具壽善現白彌勒菩薩言:「菩薩摩訶薩應以如是隨喜俱行諸福業事,迴向無上正等菩提,謂所用心隨喜迴向,此所用心盡滅離變,此所緣事及諸善根亦皆如心盡滅離變。此中何等是所用心?復以何等為所緣事及諸善根,而說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心於心理不應有隨喜迴向,以無二心俱時起故,心亦不可隨喜迴向心自性故。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卷第一百六十七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六十七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六十五>106.02.16
1.
一切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皆是般若波羅蜜多所流出故。
經文:
「復次,憍尸迦!置此十方各如殑伽沙等世界諸有情類。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化十方一切世界諸有情類皆住菩薩不退轉地,於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緣得福多不?」
天帝釋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
佛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於此般若波羅蜜多,以無量門巧妙文義為他廣說,宣示開演顯了解釋,分別義趣令其易解,復作是言:『來!善男子!汝當於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至心聽聞、受持、讀誦、令善通利、如理思惟,隨此般若波羅蜜多所說法門應正信解,若正信解則能修學如是般若波羅蜜多,若能修學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則能證得一切智法,若能證得一切智法則修般若波羅蜜多增益圓滿,若修般若波羅蜜多增益圓滿便證無上正等菩提。』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獲功德甚多於前。何以故?憍尸迦!一切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皆是般若波羅蜜多所流出故。
天帝釋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
佛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於此般若波羅蜜多,以無量門巧妙文義為他廣說,宣示開演顯了解釋,分別義趣令其易解,復作是言:『來!善男子!汝當於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至心聽聞、受持、讀誦、令善通利、如理思惟,隨此般若波羅蜜多所說法門應正信解,若正信解則能修學如是般若波羅蜜多,若能修學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則能證得一切智法,若能證得一切智法則修般若波羅蜜多增益圓滿,若修般若波羅蜜多增益圓滿便證無上正等菩提。』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獲功德甚多於前。何以故?憍尸迦!一切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皆是般若波羅蜜多所流出故。
2. 內迴圈:教化十方一切世界諸有情類皆住菩薩不退轉地、皆趣無上正等菩提。
訂閱:
意見 (Atom)
卷第四百六
第二分善現品第六之一 (2025.10.10) 一、摘錄 「復次,善現!譬如外事所有草、木、根、莖、枝、葉及花、果等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假施設謂為外事草、木、根等。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四十一 一 、摘錄 : 初分巧便學品第五十五之五 <2021.05.30> 1. 「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決定不復墮於地獄、傍生、鬼界。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決定不生邊地、達絮、蔑隸車中。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決定不...
-
備覽 _ 釋律境想難 <107.04.02> 1. 課文 : ▲戒疏續云『答。此由境差、方便罪也。 由非人來、人想不捨、殺張心成而境乖異。望張方便、望非人邊本無罪也。具足五緣殺非人者、但中罪。如何其因已是中罪、義不然也。』 行宗釋云『二引...
-
南15備03 2016-週2 1.戒無量無邊, 心無量無邊, 境無量無邊。 (此三句似為 "敍廣"--"但戒相多途、非為一軼。心有分限、取之不同。若任境彰名、乃有無量。"之開展,但隱約覺得,戒,是將心連到法界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