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沒有師父的加持,我們在無上菩提這條路,寸步難行。
2.意樂,每一件事,發心是什麼?有沒有清淨的動機?
3.立定要改變自己的業,要成就佛道,必須要殷重發心。
4.師父對上師講南山律,每次上課之前,都殷重發心。聽法前行,視為一個流程;對流程保持一絲不苟的態度,像小學生一樣,非常認真的發心。
5.師父的一個特色,做每件事都非常認真。* "如果在每件事情,調伏心馬,讓自己不膠著,不要一直想要達到那個結果"。始㸃到終點,中間所造的業,通常被忽略。通常很在意速度,沒有在意內心的質量。
6.於小罪見大怖畏。做每一件事必須很清楚的有「向內覺察的覺照力」。
7.任何東西,必須好好的傳授才行。學習無上菩提,須上下兩代好好的傳授。教者,諄諄善誘; 學者,非常認真,學習琢磨,方乃有成。
8.不會放過生活的細節,生命的宗旨。這是師父持戒的態度,戰戰競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此的持戒,可遠離惡業,得到心靈深度的寧靜。
9.若完全沒有在境上,生起對內返照的覺察力,這時就要當下一念把握內心,
知道造業的方向在哪理,靜一靜,內觀。
10.能即時識破一向常犯的懈怠心,此心總是拖拖拉拉,讓自心處在滑溜溜的死症中(表面上在做,似念非念的做功課)。由於等流習氣,不知不覺陷在死角當中。
11.如果因為體力差、心力弱,以是理由,先隨口唸過,把形式唸好,等到下次再做,需有正知正念識破,需當下提起,否則拖拖拉拉,永無了期,永無希望。持戒的心,才不會被境奪,才是正皈依。
12拿到經典,全神貫注,當前一念提起,這一生將會受用無窮,否則永無希望。
13.理論上空言,缺真實功夫,都是戲論。觀照內心做不到,學法永不會進步。平常做功課,內省是很重要的,須「依法觀照內心」。
14.如何對治誦經典昏沈?善於分配體力,及養成(向內觀)照修的習慣。
15.師父最高興的,是看到大家鬥煩惱及如何調伏煩惱。
16.把皈依做得好,早晚課就會很相應。
17.修行人要非常重視供養三寶。
18.怎麼樣想自己的生命是一個無悔的過程,而且越走越歡喜。
19.最快樂的時光,就是精進的時候。*命運可以透過拜佛來改變!
20.*稱名就可以滅罪,禮拜就可以滅罪,如果連這都不能做的話,怎麼對得起佛陀教導我們成佛的心?
21.他的關懷穿越你的一生,可能是你無窮盡的過去,和無窮盡的未來。
22.對師父最好的報答,講師父講過的話,想師父想過的的事情,走師父走過的路,關心他關心的人與非人。
--------------------------------------------------------------------------------------------------------------
*23.在可進可退上,要向上進一步。
24.把師父的教誨,串習成習慣。把師父的教誡,銘記於心,實踐於行。
25.二六時中,唯有觀察自心,捨惡取善。
26.用師父給我們的教誨,莊嚴我們的內心,莊嚴我們的耳畔。
27.必須尊重法,若不能依眾靠眾,處今日強大的洪流中,必被沖走,共同淪落。
*28.一生認識的人有限,必須對熟悉的人造善業,散發出你的善意,散發出你對他生命的關注。身邊人提供逆境,對境提正念,才是真正修行。
29.對師父最深的懷念,就是把他的教誨放在心上,用慈悲/寬容/禮貌對待別人;以慈悲/和平/寬容/尊敬對待他人。
30.有共同的目標所形成的團隊,是非常重要的。
31.法的憶念,法的實踐,就是對師父最好的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