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2日 星期一

1022憶師恩法會 上師教授

1022憶師恩法會 上師教授 <2018.10.22>

1.快樂是一種能力!(因快樂也需經學習丶練習而得)
2.幸福的絕竅,如理作意;幸福的關鍵,自己的心有沒有正向作意。
3.我選擇做自己的主人,過比我想像的還精彩的人生。
4.心的問題,在心上解決。不可思議秘密經:依止善知識,恆時作意造善業,是幸福的泉源。
5.把樹立在心上的藩籬都拿掉。

2018年7月30日 星期一

備覽 理懺

高15備03 2018/07/22
備覽:P197L4~P197L6
舊版手抄(第九冊):P100~P104

1.《事鈔》續云:『理據智利。 觀彼罪性。 由妄覆心便結妄業,還須識妄本性無生。念念分心、業隨迷遣

2.資持釋云:『理懺者。此約觀慧推窮業性明見真理、罪得伏滅,故云懺也。文中初標根性。且望修事通明利根,若對三觀智用淺深自分,利鈍如後可見。觀下二示觀行,初句示所觀境。 由下明能觀智。上四句明達妄見理、下二句明行成罪滅。分謂分辨、即觀照也。此中通示理觀、無生之言總下大小三種之理。』

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卷第二百二十一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四十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百二十一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四十>107.07.29

1.  法住清淨故色清淨,色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法住清淨,若色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經文:
「復次,善現!法住清淨故色清淨,色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法住清淨,若色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法住清淨故受、想、行、識清淨,受、想、行、識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法住清淨,若受、想、行、識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善現!法住清淨故眼處清淨,眼處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法住清淨,若眼處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法住清淨故耳、鼻、舌、身、意處清淨,耳、鼻、舌、身、意處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法住清淨,若耳、鼻、舌、身、意處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善現!法住清淨故色處清淨,色處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法住清淨,若色處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法住清淨故聲、香、味、觸、法處清淨,聲、香、味、觸、法處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法住清淨,若聲、香、味、觸、法處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善現!法住清淨故眼界清淨,眼界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法住清淨,若眼界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法住清淨故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法住清淨,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善現!法住清淨故耳界清淨,耳界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法住清淨,若耳界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法住清淨故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法住清淨,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善現!法住清淨故鼻界清淨,鼻界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法住清淨,若鼻界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法住清淨故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法住清淨,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善現!法住清淨故舌界清淨,舌界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法住清淨,若舌界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法住清淨故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法住清淨,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善現!法住清淨故身界清淨,身界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法住清淨,若身界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法住清淨故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法住清淨,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善現!法住清淨故意界清淨,意界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法住清淨,若意界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法住清淨故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法住清淨,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2.第四冊205卷之後之文字架構以同程式語言之迴圈(Loop)方式開展,第一迴圈(內迴圈)諸法(註一)。第二迴圈亦為諸法(註一)

3.本卷(221)內迴圈為法住、實際

註一
 1.色,(以下為心)受、想、行、識 (五蘊)
2.
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六根/六處)
3.
色處,聲、香、味、觸、法處(六境/六處)
4.眼界,色界,眼識界,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5.耳界,聲界,耳識界,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
6.鼻界,香界,鼻識界,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
7.舌界,味界,舌識界,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
8.身界,觸界,身識界,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 (十八界)
9.意界,法界,意識界,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10.地界,水、火、風、空、識界
11.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
12.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13.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  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14.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15.苦聖諦,集、滅、道聖諦
16.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17.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18.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19.空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
20. 菩薩十地             
21.五眼,六神通
22.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23.無忘失法,恒住捨性
24.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
25.
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
26.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27.獨覺菩提
28.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29.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

好書分享-你的心,是最強大的魔法

感謝某位師姐在FB Po了這本書,她在捷運關渡站附近的星巴克內看這本書。因看封面就覺得相應故立刻網購,今天看完。作者非常真實的呈現與描述慈悲及善心對他人生的影響。讀後更加確認廣論就是一本魔法書,因它詳述了慈悲與善心的方法;而廣論班,更是神奇的魔法教室!也很巧合,幾天前也北上關渡出差,也在這家星巴克,就坐在照片上的櫃台前大圓桌喝了杯拿鐵。  






作者在杜蘭大學授袍典禮演講結尾所講的話,我把它改一下:「當你們展現慈悲與善念時,你們將親見"佛陀"的面。」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善行分享_2018_0423:

善行分享_2018_0423:

1.殊勝備覽班:
長出差,不但錯過已購票之讚誦音樂會,也多次沒法上星期一的備覽班。本次又洽星期一返差,心想無論如何也要去上課,於是從東岸(休士頓)到西岸(洛杉磯);從洛杉磯到台北丶從台北到高雄,稍做休息克服時差後,得以如願上課,沒有錯過班長複習很重要之顯相七闕緣。

2.善心生起勇悍力量丶善心得佛菩薩守護加持:
已購票贈有緣人,祈願透過讚誦音樂會,有更多人得以進入佛陀的殿堂。於是先坐計程車到文化中心掏皮夾交票給詹師姐,再到公司拿資料後到高鐵北上桃園機場。豈料公司到高鐵站路上發現皮夾不見了,內有證件及美鈔。還好再次到辦公室找不到皮夾後,上計程車時司機發現皮夾就在門邊路上。車上聊天得知原來司機是雄中75級同屆同學,找回失物的佛菩薩就被派在自己身邊!並更深信善心定得佛菩薩守護加持。

2018年4月5日 星期四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 釋初品中十八空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
釋初品中十八空<107.04.05>

1.  內空者,內法、內法空。外空者,外法、外法空。內外空者,內外法、內外法空。

論文:
內空者,內法、內法空。內法者,所謂內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無我、無我所,無眼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外空者,外法、外法空。外法者,所謂外六入:色、聲、香、味、觸、法。色空者,無我、無我所,無色法;聲、香、味、觸、法亦如是。內外空者,內外法、內外法空。內外法者,所謂內外十二入。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無內外法。

2018年4月3日 星期二

備覽_釋律境想難


備覽_釋律境想難<107.04.02>

1. 課文:
▲戒疏續云『答。此由境差、方便罪也。  由非人來、人想不捨、殺張心成而境乖異。望張方便、望非人邊本無罪也。具足五緣殺非人者、但中罪。如何其因已是中罪、義不然也。』    行宗釋云『二引釋二、初引他師約本境釋二、初約想心解又三、上二句定罪。  由下釋所以。彼謂律結中罪、還從本境、不望非人。  具下引殺非人罪質成上義。五緣者一是非人、二非人想、三有殺心、四興方便、五命斷。如何等者以非人作人想、在人為境差、望非人為想差、故是殺非人因也。謂果罪但中罪、豈得因罪即結方便中罪耶、以非人方便但下罪故。此明律結中罪、不望非人。斥他異解、故云不然也。』

△戒疏續云『有人言。上立異境想疑心中。想則決徹、人差結重、餘則無心但屬本境。疑則不爾、緣兩境生、故就兩境雙結二罪。』    行宗釋云『二斥疑心解三、初示他解。彼謂想心同上。疑心不同、以未決徹、本異二境並有心故。云二罪者本境方便中罪。人異境是上罪、餘三異境並疑心中罪。』

2. 讀文釋意,知初師決擇理路“律結中罪、還從本境、不望非人”;次師意指“疑則不爾、緣兩境生、故就兩境雙結二罪 。藉由經典文字,瞭解初師、次師理路、徹知初師、次師心意。藉由經典文字,讓我們與祖師心意相通

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卷第二百一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二十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百一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二十<107.04.01>

1. 見者清淨故色清淨
「復次,善現!見者清淨故色清淨,色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見者清淨,若色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見者清淨故受、想、行、識清淨,受、想、行、識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見者清淨,若受、想、行、識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2. 見者清淨故眼處清淨
  「善現!見者清淨故眼處清淨,眼處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見者清淨,若眼處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見者清淨故耳、鼻、舌、身、意處清淨,耳、鼻、舌、身、意處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見者清淨,若耳、鼻、舌、身、意處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3.190卷至201卷之文字架構以同程式語言之迴圈(Loop)方式開展,第一迴圈(內迴圈)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 。第二迴圈為諸法(註一)

4.本卷(201)內迴圈為見者

5.思維駕在一次一次遞迴的唸誦圈上,快速進入佛陀引導的法意世界中。

6.觀想自己是佛陀,以綿綿不斷之法意迴圈鋪陳世界

7.願持誦大般若經(200)功德,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願同證得一切智智。

註一
         1.色,受、想、行、識
2.
眼處,耳、鼻、舌、身、意處
3.
色處,聲、香、味、觸、法處
4.眼界,色界,眼識界,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5.耳界,聲界,耳識界,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
6.鼻界,香界,鼻識界,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
7.舌界,味界,舌識界,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
8.身界,觸界,身識界,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
9.意界,法界,意識界,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10.地界,水、火、風、空、識界
11.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
12.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13.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  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14.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15.苦聖諦,集、滅、道聖諦
16.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17.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18.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19.空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
20. 菩薩十地             
21.五眼,六神通
22.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23.無忘失法,恒住捨性
24.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
25.
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
26.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27.獨覺菩提
28.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29.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卷第二百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九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百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九<107.3.10>

1.  受者清淨故色清淨

經文:
「復次,善現!受者清淨故色清淨,色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受者清淨,若色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受者清淨故受、想、行、識清淨,受、想、行、識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受者清淨,若受、想、行、識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2. 受者清淨故眼處清淨

經文:
  「善現!受者清淨故眼處清淨,眼處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受者清淨,若眼處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受者清淨故耳、鼻、舌、身、意處清淨,耳、鼻、舌、身、意處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受者清淨,若耳、鼻、舌、身、意處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3.190卷至201卷之文字架構以同程式語言之迴圈(Loop)方式開展,第一迴圈(內迴圈)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 。第二迴圈為諸法(註一)

4.本卷(200)內迴圈為受者、知者

5.「視覺與生命」P75, “如果你天生有黃斑病變,或者有這㨾的傾向,盯著細節仔細看能使發病的腳步慢下來,甚至扭轉這種疾病。從一個細節看到另一個細節是黃斑的工作,當數以百萬計的細胞開始活起來,你的黃斑也開始活化了,他們的活動將會觸發大腦的活動。這個運動,將創造出更多從黃斑到大腦、和從大腦到黃斑之間的神經突觸。小小一塊眼睛的黃斑部,居然能如此激發我們全身,的確是相當驚人。換目標看細節是一個最好的丶該養成的習慣。" 般若經的遞迴架構,在固定內迴圈的法類後,外迴圈法類依序遞迴,讀者換目標逐一用心讀誦丶思維該法類。若以上述文章段落精神來以管窺天,可看出遞迴架構似有換目標看細節的痕跡在,以這個角度來看,讀誦遞迴式的般若經內文,本身就有療癒身心的功效。

6.願持誦大般若經(200)功德,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願同證得一切智智。


註一
   1.色,受、想、行、識
2.
眼處,耳、鼻、舌、身、意處
3.
色處,聲、香、味、觸、法處
4.眼界,色界,眼識界,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5.耳界,聲界,耳識界,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
6.鼻界,香界,鼻識界,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
7.舌界,味界,舌識界,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
8.身界,觸界,身識界,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
9.意界,法界,意識界,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10.地界,水、火、風、空、識界
11.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
12.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13.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  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14.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15.苦聖諦,集、滅、道聖諦
16.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17.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18.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19.空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
20. 菩薩十地             
21.五眼,六神通
22.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23.無忘失法,恒住捨性
24.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
25.
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
26.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27.獨覺菩提
28.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29.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第一百九十九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八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九十九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八<107.03.10> 

1, 意生清淨故五眼清淨

經文:

「善現!意生清淨故五眼清淨,五眼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意生清淨,若五眼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意生清淨故六神通清淨,六神通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意生清淨,若六神通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2. 意生清淨故佛十力清淨

經文:
  「善現!意生清淨故佛十力清淨,佛十力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意生清淨,若佛十力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意生清淨故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清淨,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意生清淨,若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3.190卷至201卷之文字架構以同程式語言之迴圈(Loop)方式開展,第一迴圈(內迴圈)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 。第二迴圈為諸法(註一)

4.本卷(199)內迴圈為意生、儒童、作者

5.願持誦大般若經(199)功德,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願同證得一切智智。

註一
   1.色,受、想、行、識
2.
眼處,耳、鼻、舌、身、意處
3.
色處,聲、香、味、觸、法處
4.眼界,色界,眼識界,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5.耳界,聲界,耳識界,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
6.鼻界,香界,鼻識界,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
7.舌界,味界,舌識界,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
8.身界,觸界,身識界,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
9.意界,法界,意識界,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10.地界,水、火、風、空、識界
11.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
12.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13.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  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14.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15.苦聖諦,集、滅、道聖諦
16.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17.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18.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19.空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
20. 菩薩十地             
21.五眼,六神通
22.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23.無忘失法,恒住捨性
24.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
25.
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
26.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27.獨覺菩提
28.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29.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卷第一百九十八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七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九十八 
<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七>107.03.10

1.  士夫清淨故布施波羅蜜多清淨

經文:
「善現!士夫清淨故布施波羅蜜多清淨,布施波羅蜜多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士夫清淨,若布施波羅蜜多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士夫清淨故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淨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士夫清淨,若淨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2.  士夫清淨故內空清淨

經文:
  「善現!士夫清淨故內空清淨,內空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士夫清淨,若內空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士夫清淨故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清淨,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士夫清淨,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3.190卷至201卷之文字架構以同程式語言之迴圈(Loop)方式開展,第一迴圈(內迴圈)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 。第二迴圈為諸法(註一)

4.本卷(198)內迴圈為士夫、補特伽羅、意生

5.願持誦大般若經(198)功德,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願同證得一切智智。

註一
   1.色,受、想、行、識
2.
眼處,耳、鼻、舌、身、意處
3.
色處,聲、香、味、觸、法處
4.眼界,色界,眼識界,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5.耳界,聲界,耳識界,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
6.鼻界,香界,鼻識界,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
7.舌界,味界,舌識界,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
8.身界,觸界,身識界,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
9.意界,法界,意識界,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10.地界,水、火、風、空、識界
11.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
12.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13.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  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14.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15.苦聖諦,集、滅、道聖諦
16.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17.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18.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19.空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
20. 菩薩十地             
21.五眼,六神通
22.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23.無忘失法,恒住捨性
24.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
25.
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
26.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27.獨覺菩提
28.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29.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

卷第一百九十七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六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九十七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六>107.03.07

1. 生者清淨故布施波羅蜜多清淨

   經文:
「善現!生者清淨故布施波羅蜜多清淨,布施波羅蜜多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生者清淨,若布施波羅蜜多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生者清淨故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淨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生者清淨,若淨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2. 生者清淨故內空清淨

 經文:  :
「善現!生者清淨故內空清淨,內空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生者清淨,若內空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生者清淨故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清淨,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生者清淨,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3.
190卷至201卷之文字架構以同程式語言之迴圈(Loop)方式開展,第一迴圈(內迴圈)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 第二迴圈為諸法(註一)

4.本卷(197)內迴圈為生者、養育者、士夫

5.願持誦大般若經(197)功德,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願同證得一切智智。

註一
   1.色,受、想、行、識
2.
眼處,耳、鼻、舌、身、意處
3.
色處,聲、香、味、觸、法處
4.眼界,色界,眼識界,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5.耳界,聲界,耳識界,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
6.鼻界,香界,鼻識界,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
7.舌界,味界,舌識界,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
8.身界,觸界,身識界,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
9.意界,法界,意識界,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10.地界,水、火、風、空、識界
11.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
12.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13.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  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14.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15.苦聖諦,集、滅、道聖諦
16.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17.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18.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19.空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
20. 菩薩十地
21.五眼,六神通
22.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23.無忘失法,恒住捨性
24.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
25.
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
26.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27.獨覺菩提
28.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29.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2018年2月18日 星期日

卷第一百九十六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五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九十六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五 <107.02.19>

1.有情清淨故鼻界清淨

經文:
「善現!有情清淨故鼻界清淨,鼻界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有情清淨,若鼻界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有情清淨故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有情清淨,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2.有情清淨故舌界清淨

經文:
「善現!有情清淨故舌界清淨,舌界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有情清淨,若舌界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有情清淨故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有情清淨,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3.190卷起之文字架構以同程式語言之迴圈(Loop)方式開展,第一迴圈(內迴圈)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 第二迴圈為諸法(註一)

4.本卷(196)內迴圈為有情、命者、生者

5.願持誦大般若經(196)功德,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願同證得一切智智。

註一
      1.色,受、想、行、識
2.
眼處,耳、鼻、舌、身、意處
3.
色處,聲、香、味、觸、法處
4.眼界,色界,眼識界,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5.耳界,聲界,耳識界,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
6.鼻界,香界,鼻識界,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
7.舌界,味界,舌識界,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
8.身界,觸界,身識界,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
9.意界,法界,意識界,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10.地界,水、火、風、空、識界
11.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
12.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13.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  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14.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15.苦聖諦,集、滅、道聖諦
16.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17.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18.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19.空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
20. 菩薩十地
21.五眼,六神通
22.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23.無忘失法,恒住捨性
24.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
25.
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
26.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27.獨覺菩提
28.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29.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卷第一百九十五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四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九十五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四 <107.02.18>

1.   1. 知者清淨即五眼清淨

經文:
「善現!知者清淨即五眼清淨,五眼清淨即知者清淨。何以故?是知者清淨與五眼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知者清淨即六神通清淨,六神通清淨即知者清淨。何以故?是知者清淨與六神通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2.   2. 知者清淨即無忘失法清淨

經文:
「善現!知者清淨即無忘失法清淨,無忘失法清淨即知者清淨。何以故?是知者清淨與無忘失法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知者清淨即恒住捨性清淨,恒住捨性清淨即知者清淨。何以故?是知者清淨與恒住捨性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3.  190卷起之文字架構以同程式語言之迴圈(Loop)方式開展,第一迴圈(內迴圈)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 第二迴圈為諸法(註一)

 4.本卷(195)內迴圈為知者見者有情

5.    5. 願持誦大般若經(195)功德,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願同證得一切智智。迴     向 李準  往生善趣,學弘宗大師教法;游鴻利大德業障病障悉消除,身心早日得安康 。

註一
      1.色,受、想、行、識
2.
眼處,耳、鼻、舌、身、意處
3.
色處,聲、香、味、觸、法處
4.眼界,色界,眼識界,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5.耳界,聲界,耳識界,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
6.鼻界,香界,鼻識界,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
7.舌界,味界,舌識界,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
8.身界,觸界,身識界,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
9.意界,法界,意識界,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10.地界,水、火、風、空、識界
11.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
12.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13.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  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14.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15.苦聖諦,集、滅、道聖諦
16.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17.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18.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19.空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
20. 菩薩十地
21.五眼,六神通
22.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23.無忘失法,恒住捨性
24.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
25.
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
26.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27.獨覺菩提
28.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29.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卷第四百六

第二分善現品第六之一 (2025.10.10) 一、摘錄  「復次,善現!譬如外事所有草、木、根、莖、枝、葉及花、果等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假施設謂為外事草、木、根等。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