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思想研究_好書介紹

好書介紹及心得分享2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思想研究 <221.4 4617>
<2015.4.16><2017.10.22><2018.1.6>

1.所以藉由「般若波羅蜜」,眾生得以由有分別、二元對立的世間,進入分別泯滅、性相皆空的第一義世間。<p62,104.4.16>
2.薩婆若:一切智。<p62>
3.五波羅蜜多的句義是教導行者增長善念與對治煩惱。<p93>
4.眾生無所有故,當知一切法無所有<p93>

5.龍樹:大智度論(2萬2千頌);彌勒:現觀莊嚴論(2萬5千頌),以三智義、四加行丶法身八種現觀共七義統攝二萬五千頌般若經的內容。,到西元1938年由法尊法師引進漢地,譯成漢文並略加注釋。

6.上丶中丶下品般若

*下品般若:
<道行般若經>(8千頌),完成於西元一世紀後半。

*中品般若:
1.<光讚經>西元286年譯成。原本具十萬頌,傳入中國時,只剩十卷二十七品的殘本。
2.<放光般若經>(2萬2千頌)西元291初譯完成,西元303-304定稿。
3.<摩訶般若波羅密經>(2萬2千頌)西元403完成漢譯。27卷90品
4.<大般若經>第二(兩萬五千頌)丶第三(一萬八千頌),西元663完成漢譯

*上品般若:

十萬頌般若在中國轉譯為<大般若經>初會

7.諸法的本源是由"空義"所表詮的,其實體性是空性,相是空相,世間的諸法不過是在空性住持的空相上,所眾生的心想所緣生的,奠基於空相之上的世間諸法就像夢幻般只是"假有"而已,並不具有真實的性質,因此沒有生死可離,也無生死可厭,生與死的實性與其他諸法一樣俱是"空義"。<pg57>

8.般若類經典比較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卷第四百六

第二分善現品第六之一 (2025.10.10) 一、摘錄  「復次,善現!譬如外事所有草、木、根、莖、枝、葉及花、果等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假施設謂為外事草、木、根等。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