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

達賴喇嘛尊者為台灣四眾弟子講授《中觀寶鬘論》,課後速記

2019331日(星期日)
  1. 無害心:無損害的行為。慈悲觀:打從心裡愛護別人。
  2. 煩惱來自顛倒執。
  3. 修行分二,觀察修:改變內心,智慧成長主要靠觀察修;及止住修。
  4. 初轉法輪,四諦是佛教基本。
  5. 學佛主要目的,解脫煩惱。煩惱來自三毒,貪、瞋、痴。
  6. 泰國丶緬甸丶寮國及越南四佛教國家,是阿利文法脈。四諦丶十六形象丶三十七道法(等教義),可遍及一切佛教國家。
  7. 般若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無自性。任何屬性,因為自己產生的,即是空。
  8. 無我的內容如何詮釋?無我分人無我、法無我。法無我:唯識、中觀,尋找施設義。
  9. 釋量論:視緣決定(?)
  10. 我,分所取處(身)及能取處(心),非為唯一。
  11. 空性的最佳解釋就是緣起。
  12. 諸煩惱的消除需常時間去觀察。
  13. 常生氣的境,有90%是因自己非理作意的看法。
  14. 入菩薩行論:第六品,煩惱的過患;第八品,愛我執過患及愛他心功德。
  15. *有為法丶因緣,故堅持下去,就會改變。
  16. 佛修行時間,三大阿僧祇劫,之後又經六年苦行。
  17. 一定要思惟,常時間思惟。如何思惟呢?藉由聽聞。聽所成慧丶修所成慧。
  18. 細微的因果,透過佛的教言來瞭解。
  19. 下根隨性,上根隨法(以推理的方式,這才是我們要的信仰)。要成為21世紀的佛教徒。
  20. 心理學丶量子力學,佛學可與科學家平起平坐交流。
  21. *將一切有情,視為自己要接待的客人;一切生命體,都是我們要迎接的貴賓。
  22. 成佛,也是因為有他人的緣故。
  23. 菩提心好好思惟,對內心幫助極大。
  24. 空性,無有自性,是緣起、觀待他人。
  25. 中論24品,好好去閲讀。
  26. *入菩薩行及中論是我常閲讀的書,你們也要常閲讀及思惟。
  27. 中觀應成,否認夢相有法。
  28. 世上一切相只能分二,一為境上存在。二為名施設而有丶名言上有。

2019年3月23日 星期六

大智度論筆記

卷第二
* 婆伽名破,婆名能,是人能破淫怒痴故,稱為婆伽婆。(2019/3/23)
* 云何名三藐三佛陀? 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名正遍知一切法。
* 云何名明行具足? 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

卷第四百六

第二分善現品第六之一 (2025.10.10) 一、摘錄  「復次,善現!譬如外事所有草、木、根、莖、枝、葉及花、果等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假施設謂為外事草、木、根等。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