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分享_2018_0423:
1.殊勝備覽班:
長出差,不但錯過已購票之讚誦音樂會,也多次沒法上星期一的備覽班。本次又洽星期一返差,心想無論如何也要去上課,於是從東岸(休士頓)到西岸(洛杉磯);從洛杉磯到台北丶從台北到高雄,稍做休息克服時差後,得以如願上課,沒有錯過班長複習很重要之顯相七闕緣。
2.善心生起勇悍力量丶善心得佛菩薩守護加持:
已購票贈有緣人,祈願透過讚誦音樂會,有更多人得以進入佛陀的殿堂。於是先坐計程車到文化中心掏皮夾交票給詹師姐,再到公司拿資料後到高鐵北上桃園機場。豈料公司到高鐵站路上發現皮夾不見了,內有證件及美鈔。還好再次到辦公室找不到皮夾後,上計程車時司機發現皮夾就在門邊路上。車上聊天得知原來司機是雄中75級同屆同學,找回失物的佛菩薩就被派在自己身邊!並更深信善心定得佛菩薩守護加持。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2018年4月5日 星期四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 釋初品中十八空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
釋初品中十八空<107.04.05>
1.
內空者,內法、內法空。外空者,外法、外法空。內外空者,內外法、內外法空。
論文:
內空者,內法、內法空。內法者,所謂內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無我、無我所,無眼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外空者,外法、外法空。外法者,所謂外六入:色、聲、香、味、觸、法。色空者,無我、無我所,無色法;聲、香、味、觸、法亦如是。內外空者,內外法、內外法空。內外法者,所謂內外十二入。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無內外法。
2018年4月3日 星期二
備覽_釋律境想難
備覽_釋律境想難<107.04.02>
1. 課文:
▲戒疏續云『答。此由境差、方便罪也。 由非人來、人想不捨、殺張心成而境乖異。望張方便、望非人邊本無罪也。具足五緣殺非人者、但中罪。如何其因已是中罪、義不然也。』 行宗釋云『二引釋二、初引他師約本境釋二、初約想心解又三、上二句定罪。 由下釋所以。彼謂律結中罪、還從本境、不望非人。 具下引殺非人罪質成上義。五緣者一是非人、二非人想、三有殺心、四興方便、五命斷。如何等者以非人作人想、在人為境差、望非人為想差、故是殺非人因也。謂果罪但中罪、豈得因罪即結方便中罪耶、以非人方便但下罪故。此明律結中罪、不望非人。斥他異解、故云不然也。』
△戒疏續云『有人言。上立異境想疑心中。想則決徹、人差結重、餘則無心但屬本境。疑則不爾、緣兩境生、故就兩境雙結二罪。』 行宗釋云『二斥疑心解三、初示他解。彼謂想心同上。疑心不同、以未決徹、本異二境並有心故。云二罪者本境方便中罪。人異境是上罪、餘三異境並疑心中罪。』
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卷第二百一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二十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百一
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二十<107.04.01>
1. 見者清淨故色清淨
「復次,善現!見者清淨故色清淨,色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見者清淨,若色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見者清淨故受、想、行、識清淨,受、想、行、識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見者清淨,若受、想、行、識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2. 見者清淨故眼處清淨
「善現!見者清淨故眼處清淨,眼處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見者清淨,若眼處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見者清淨故耳、鼻、舌、身、意處清淨,耳、鼻、舌、身、意處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見者清淨,若耳、鼻、舌、身、意處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善現!見者清淨故眼處清淨,眼處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見者清淨,若眼處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見者清淨故耳、鼻、舌、身、意處清淨,耳、鼻、舌、身、意處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見者清淨,若耳、鼻、舌、身、意處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3.第190卷至201卷之文字架構以同程式語言之迴圈(Loop)方式開展,第一迴圈(內迴圈)為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 。第二迴圈為諸法(註一)
4.本卷(201)內迴圈為見者
5.思維駕在一次一次遞迴的唸誦輪圈上,快速進入佛陀引導的法意世界中。
6.觀想自己是佛陀,以綿綿不斷之法意迴圈鋪陳世界。
7.願持誦大般若經(卷200)功德,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願同證得一切智智。
註一
1.色,受、想、行、識
2.眼處,耳、鼻、舌、身、意處
3.色處,聲、香、味、觸、法處
2.眼處,耳、鼻、舌、身、意處
3.色處,聲、香、味、觸、法處
4.眼界,色界,眼識界,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5.耳界,聲界,耳識界,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
6.鼻界,香界,鼻識界,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
7.舌界,味界,舌識界,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
8.身界,觸界,身識界,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
9.意界,法界,意識界,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10.地界,水、火、風、空、識界
11.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
12.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13.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 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14.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15.苦聖諦,集、滅、道聖諦
16.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17.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18.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19.空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
20. 菩薩十地
21.五眼,六神通
22.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23.無忘失法,恒住捨性
24.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
25.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
25.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
26.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27.獨覺菩提
28.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訂閱:
意見 (Atom)
卷第四百六
第二分善現品第六之一 (2025.10.10) 一、摘錄 「復次,善現!譬如外事所有草、木、根、莖、枝、葉及花、果等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假施設謂為外事草、木、根等。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四十一 一 、摘錄 : 初分巧便學品第五十五之五 <2021.05.30> 1. 「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決定不復墮於地獄、傍生、鬼界。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決定不生邊地、達絮、蔑隸車中。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決定不...
-
備覽 _ 釋律境想難 <107.04.02> 1. 課文 : ▲戒疏續云『答。此由境差、方便罪也。 由非人來、人想不捨、殺張心成而境乖異。望張方便、望非人邊本無罪也。具足五緣殺非人者、但中罪。如何其因已是中罪、義不然也。』 行宗釋云『二引...
-
南15備03 2016-週2 1.戒無量無邊, 心無量無邊, 境無量無邊。 (此三句似為 "敍廣"--"但戒相多途、非為一軼。心有分限、取之不同。若任境彰名、乃有無量。"之開展,但隱約覺得,戒,是將心連到法界的一條路...